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2021-10-11 22:42:43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读《小学教学(数学版)》有感

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三小学  刘婵

“数感”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它是一种感悟,从所具有的功能来看,它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数出数感。例如,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材上会有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图片,如让学生数有多少只小鸟,多少棵大树,或者让学生说一个数分别表示什么含义,3表示3只鸡,3个苹果、3本书等等,这些是让学生初步感悟数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这些知识一带而过,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指导写数和运算上。例如,给出一幅情景图,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物品分别有多少个。有的学生数出“8”,学生数出8之后就达到目的和要求了吗?学生是如何得到8的?学生真正理解的8含义吗?

其实学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学生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学生是两个两个数的,此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并表述数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数的感悟,这也是学生形成数感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比出数感。学生在学龄前期已经能够对数量有直观的认识和比较。进入一年级后,学生通过数数对先后顺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建立起了抽象的数的大小概念,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大小有理性的判别,突出位值制的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完大数的认识后,可以设置比大小的游戏比赛,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数字卡片组合成数,组成的数最大的就赢得比赛。最后让胜利的同学说说数字排列的方式以及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失败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调整数字的排列方式,才能赢得比赛。在这样的比赛过程中,学生对数的大小、数的含义和位值制都有了充分的感受和理性的判断,通过讨论和辨析,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算出数感。数的运算过程往往是学生巩固、发展数感的过程。例如在口算15乘50,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多种口算过程中看到数感所起的作用,算法一,50加25即将15拆成10和5分别乘5;算法二,60加15即4个15加1个15;算法三,150除以2,即15乘5是15乘10的一半儿。

课标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对比。例如,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对于九加六,有的学生借助实物,有的学生从九开始向后数六个数,有的学生从六开始向后数九个数,还有的学生采用凑十法,这些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他们的数感是有明显差异的,这时,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简单的算法带来的方便,这样能让学生对数的认识有更深刻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做出数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背景,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从而体验数感。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有关质量单位学习中,由于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所以这时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对比感知。课前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不同质量的物品,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称出一千克的物品,每个学生都动手掂一掂一千克的各种物品,从而感知一千克有多重,再动手掂一掂其他的物品,并估计其质量,然后动手称出其质量,进一步感知估计和实际之间的偏差,在调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物体的质量的估计会越来越准确。

五,估出数感。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融入估算的过程,让学生先判定范围,再验证结果,从而提升对数的感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培养学生数感的时机,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比较、计算、操作、估算等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2021-10-11 22:42:43
神奇深邃的艺术迷宫 ——读《白鲸》有感1 2021-10-11 23:45:46
心怀希望,开出最美的花 2021-10-11 23:33:08
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读《做有智慧的幼儿教师》有感 2021-10-10 22:46:33
接纳孩子的情绪 2021-10-10 23:51:58
关注“超市游戏”中幼儿的“数概念” 2021-10-10 21:53:09
关注点滴细节,唤醒教育激情 2021-10-10 22:09:24
作业真的可以有趣起来 2021-10-10 22:30:17
观《长津湖》有感 2021-10-10 23:45:52
梦想课程线上培训学习反思——有爱、追梦 2021-10-10 23: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