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孩子的情绪 ——读《心教》有感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弄坏了玩具,很难过地嚎啕大哭,成人或是安慰“不哭了,妈妈给你买个新的”,或是斥责“哭什么哭?我还没怪你呢!”效果都不明显。究其原因,孩子难过的点是因为自己心爱的玩具坏掉了,对于玩具的不舍,对于自己的自责等多种情绪都融入在了哭中,哭是孩子的情绪表达,而成人却常常压抑孩子的情绪,通过转移注意力、责怪、恐吓等方式阻止孩子抒发负面的情绪。殊不知,这些情绪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的疏解,会留下更大的隐患。
李老师在《心教》一书中写到,“孩子的情绪问题,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若想让孩子拥有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大人就要懂得善待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拥有情绪,而非讨好、顺应或压制孩子的意志。”情绪并不是洪水猛兽,喜怒哀惧都只是正常的情绪,这些情绪帮助我们丰富经验,更好地体验人生,需要注意的是情绪的表达方式。比如生气,孩子既可以通过找人倾诉、运动的方式疏解,也可能会选择大吼大叫、破坏东西等方式发泄,重要的是家长如何去引导孩子们的情绪。
要想合理引导孩子的情绪,家长首先需要察觉梳理自己的情绪,当一个孩子的情绪管理不佳,反应激烈甚至极端时,很有可能是父母的脾气也不好。我见过一个易暴易怒的孩子,和同龄的小朋友相比,他的情绪更容易激动,甚至偏激,别人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往他那里看了一眼,就可能引起他发很大的脾气,甚至做出攻击人的举动。我单独找他聊过很多次,道理他都懂,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言,“自己也管不住自己”。有一次正好遇上他的家长来接他,我随意聊了两句他在学校的表现,没想到爸爸当场就提高了嗓门,质问孩子在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在爸爸说的时候,爸爸自己都没有察觉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开始从平静变得生气。后来在跟家长的聊天中得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确实容易发脾气,并且一激动就忍不住打孩子,经过提醒,家长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孩子现在的情绪管控也好了很多。
不能以条件换取他的情绪,而是要关注到他的情绪本身,同理他尊重他的感受。有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一遇到孩子哭闹,就容易做出妥协,答应孩子的要求,就如餐厅的服务员,拿出糖果分给哭闹的孩子,如果家长也选择用糖哄孩子哭闹,当孩子想吃糖吃不到糖时,便会以更激烈的情绪回馈。
不如关注到孩子情绪的本身,比如孩子因什么而哭泣,哭泣的背后隐藏的情绪是什么?是失落、难过、渴望、恐惧、害怕……允许孩子拥有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在孩子表达情绪时陪在他们的身边,同理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正视问题核心。一句“我知道你很……”,或者是一个温暖的抱抱,有着莫大的魔力,孩子能瞬间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情感被健康地对待。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挫折,产生负面情绪,只要父母引导得当,这些小挫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我们都希望孩子每一天的快乐、开朗,但是我们也应允许孩子有哭泣和不开心的权力,全然接纳孩子的情绪。
愿每一个孩子的高兴和不高兴,勇敢和不勇敢,每一次的情绪,都被看见和接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