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
——《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有感
郑州市二七区西胡垌小学 马迎迎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为促进教师正确、全面、深度的学习方案内容,更好地去贯彻落实课程方案,7月7日,我们全体教师认真聆听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做的《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讲座。
这次讲座崔教授主要围绕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突破、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这四个方面对《义务教育新课程》进行了深入解读,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课程修订的重要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此次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中央的新要求: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底;为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上好学,合适每个人;为迎接时代新挑战: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当然这是理想课程,如果想落实到课程方案上,就需要有省级课程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编制教材,学校层面,需要制订课程规划方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向课程标准的评价,这是理解与实操课程;
最后,在体验课程中考核育人结果。
二、课程方案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新的课程方案提出民族复兴时代义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
2、基本原则
课程实施的原则有:①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③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④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⑤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3、课程设置
本课程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减少了科目,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九年一体化设计;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到一年级;倡导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科技独立设置;专题教育渗透,不独立设课;推进课程治理:不规定课时时长;保证课时,整合实施等。
4、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
课程方案对课程标准编制的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适应“六三”“五四”两种学制安排上的需求。
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是:体现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吸引力,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变革;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
了解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原则,对教学实践是方向指导,也是检测量表。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方面细化了实施要求,按照五个基本环节提出要求:
(1)明确省级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学校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2)深化教学改革: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
(3)改进考试评价观念:观念、方法、质量
(4)强化专业支持:培训。
三、课程标准四大突破
1、亮点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和反思性。在讲座中崔教授结合“学开车”的例子解读“核心素养”是如何形成的。“交规(知识)”+“移库(技能)”≠素养;“交规(知识)”+“移库(技能)”需要经过确定的情景训练,比如“路考(能力)”,并经由反复实践练习和反思,最终才能形成安全驾驶(关键能力)、礼貌行车(必备品格)、尊重生命(价值观念)等综合性的“驾驶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迁移中创新。
2、亮点二: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业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习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质量不只是知识点的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不只是纸笔考试成绩,且更需要表现评价;不只是考试命题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3、亮点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指的是:“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亮点四:学科实践
学科实践即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是指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等。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因此,核心素养就是用学科方法学习学科知识。最后,崔教授还提出了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指出新评价的三条变革路径是纸笔考试、表现评价、数据——与技术深度融合。
四、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崔教授指出新评价的三条变革路径是纸笔考试、表现评价、数据——与技术深度融合。并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如何理解大单元中的“大”是指:目标阶位高,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产品/作品导向;教学单位大,需要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来思考、操作;课程建设是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微课程;单元组织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统摄所有学习活动,是单元的“骨架”,主要有三类: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
通过本次讲座学习,我理解了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还有课程方案具体的内容与四大亮点。系统的讲座内容让一线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活动建设的方向,能按照课程方案指导的方向落实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切实实施学科育人任务。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作为一线老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