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有成就感
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三小学 刘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一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深有体会。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落伍的学生不在少数,确实有很多学生到了小学高段就会落后,甚至厌学和自我放弃。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可能会将落伍的原因归结为孩子不努力或者是天赋有问题等。孩子的落伍有一系列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父母和老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本章中也给了我们答案:“对待脑力劳动的领域,我们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反思我们的教学,在我们的眼里,有整体的学生、有抽象的学生,但是没有一个又一个发展水平各异、风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学生。对待这些智力有差别、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到底应当如何给予帮助,让他们始终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一、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别的。 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不仅有差别、更有差异。智力发展有快慢之分,教师要看到、理解这些差异与差别。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爱好,我们要能够发现孩子的天赋,呵护和发展他的潜能,挖掘他的天赋,让他成为他自己。 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识记有快慢之分,有的孩子对于所学内容在记忆中保持地长久而牢固,而有些孩子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里保持得不长久而且不牢固。我们只有正视孩子的天赋差异与智力差别,才能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学业成就,才能思考如何使每个孩子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进步。 把孩子带入“最近发展区”,让孩子的学习有成就感,进而获得自尊感。一个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发动机就是“自尊感”,孩子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由持续的成就带来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享受持续的成就感,持久的成就源于不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自尊感不能通过羞辱或表扬获得,而是让孩子处于最近发展区,教师持续给予帮助。如果一个孩子不断地挑战任务、完成任务、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成就感,那么他就可以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不断提升自尊感。 三、帮助每一个孩子进入到良性循环。 在智力发展的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教育,班级里的落伍现象就会减少。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完成作业得到评分时,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就会带给他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 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会成为学生点燃儿童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让他持续奋斗和努力。我们要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教师不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抽象的学生,而是真正看作活生生的人,只要让孩子都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人格上的快乐,他们就会继续专心致志地学习,学生挑战成功,就会激发学习动机,越能获得成功,学生就越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业上的成就感,帮助每一个孩子进入到这样的良性循环。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对每一个生命保持一种真正的“悦纳”和“信任”,爱护这点火花,一直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