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种营生》读后感悟
“我爹这一辈子,大概干过二十五种专业或职业,从种菜开始,以清洁工结束。”
这是《读库》系列今年的第一期,之前第二期读过了,没有及时做下笔记就耽搁了。今天一天读完了第一个中篇《二十五种营生》。不能称之为小说,更像是纪实文学。原来第二期的其中几篇也是这种风格,文字平静,叙述却客观中充满力量。
作者常宁的父亲生于1945年,一辈子勤奋、努力,在时代的洪波里浮沉。他当过盲流,闯过关东,生产合作社时做过很多副业,养蜜蜂、倒卖皮毛,也带领大家包工程,干工厂。读着他经验曲折的创业史,我总会想到《大江大河》中那个总是冲锋在前的雷东宝。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没有科学的管理,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亲自上阵,劳累又费心。
作者自己也引用缪而黑德的《高速度领导——火星探路者号实现更快、更好、更省的方法》中的话总结:小组和亲身参与实践的领导层是关键。掌握绝对成功重要的三类事项,即预算、进度表和质量。
八十年代,父亲又做起了个体户。他的原则一是不能坑人,好口碑赢得了别人争相合作;二是做事先站在对方角度看看。从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格局和能力。
作者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少年时代,每日干活、拔草,自给自足的生态经济在农村倒也别有一番风味。他也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们不可能一鸣惊人,一夜之间亩产三十六万斤的神话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的是像庄稼一样日夜不停的生长。
像种子就会发芽、生根、破土、开花、结果,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农民只管春天播下种子,给它一个生长的环境,给他浇水、施肥,至于是否能够收获,只能等到秋天,急不得,即使因为天灾没有收获,也不要怨天尤人。
这让我想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农民播种是何其相似。每天教书、育人,做到一切应该做的事情,尽到一切应该尽的责任,可是能否有收获,孩子们能否都能成为栋梁之才,这都急不得。即使遇到什么不可抗力,也不能怨天尤人。总结经验教训,再出发吧。
像《士兵突击》里睿智的吴哲,总说——“平常心”。那是生活最大的智慧,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只是遵照自己的本心,兢兢业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事。至于结果,平常心对待就好。
顺其自然的自自然然。
文章的最后,作者拿清华大学的韩文亮教授和父亲做对比,一个在国家级学术讲堂上作报告,一个在县城街道上打扫马路,他们谁更成功?
在作者眼里,他们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