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学生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了“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新课标坚持素养导向,看不见素养就看不见人,会让学生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新教学强化素养本位单元设计。新教学的模型:用“大单元”实现育人。它确定单元目标,对标学业质量。如何理解大单元的“大”,即:目标高价位(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构成多课时(教学单位)、建设微课程(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教、作业、展示、评估建设成一个微课程,或一个项目)、有个组织者:作为单元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每个问题要有骨架。 小单元教学把目标内容、情境活动等一体化设计,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同样指向素养。单元教学新教案应重点设计以下几个要素:1.单元名称与课时。2.单元目标。3.评价任务。4.学习历程。5.作业与检测。6.学后反思。目标也称为目的地,在单元目标的描述中主语应描述为学生,表达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达到什么水准。对于评价任务,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做什么事”,通俗表达就是“通过……让学生……”,有目标必须有评价。同时要警惕,假大空的目标往往导致任务不能具体落实到位。学习历程,即具体的课时安排。怎么把评价任务巧妙地嵌入每个课时是备课的重点。其中学习历程、作业与检测和学后反思就是核心素养的达成过程。评价任务是关键,学后反思是重点。老师备课要备学生怎么学会!教学设计要预设学生学习。学练是学习的脚手架。为了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避免把学生教成“熟悉的陌生人”,必须运用新的评价方式。新课标引领“新”评价。新评价的三条改革途径如下: 1.命题方向。近年来的高考导向十分明确,越来越偏重考察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什么情境下解决问题,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结果。何为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能力?真实情境、模拟情境、虚构情境与问题背景的不同点是什么?何为真实任务?通过什么考察?这些都是老师们在新课改中要深入学习、挖掘的点。 2.表现性评价。它不同于浅表的纸笔测试,更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复杂学习结果及综合素养的考察。具体的表现性任务是什么?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能做什么?这么做能达到什么结果?评价细则是什么?学生通过具体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真实表现学习成果与过程。表现性评价对素养行为的评价具有直接性。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表现性评价。 3.数据e-评价。新课改带来的新的评价方式离不了新技术的支撑。5G、云储存变数据为证据,可以让我们依托数据从分析学情开始,依据学情使评价更细化、更科学、更具体。 总之,无论何时,作为老师,我们教下去的是课,留下的应是“道”。教技能方法,应留下素养。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是挑战,也是机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开始,让我们师生携手同行,在看得见的变化中成为最亲密的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