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从“问题”开始 郑州市二七区四记录第二小学 赵小静 平时课堂上,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偶尔能听到学生小声的质疑声。课下,有的学生会针对课上的内容跟在我们身后追问这追问那。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质疑和惊奇开始。”可见,别小看这些“问题”声,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背后更蕴藏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孔子还教育自己的弟子要“不耻下问”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留心学生的“问题”,利用学生的“问题”,让教学因“意外”而精彩。那该如何做呢?
捕捉问题,引发思考。课堂上允许问题的存在是师生平等的体现,更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表现。教学就是要“以生为中心”,打破一切权威性的存在。另外,正当教师在课堂上上课时,如果存在质疑声,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独立思考的一种表现。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为此而欣慰,允许学生有问题,不要害怕,更善于倾听学生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利弊,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辩一辩。 古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学生来说,当时的社会背景离他们的生活较远,诗人的心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讲到前两句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时比较容易理解的,再讲后两句诗时,这时我听到学生中有人说了一句“诗人为什么怀念项羽呢?”我听过后觉得这个问题问的真好,可见他听的认真,这个问题一定还有很多孩子不理解,也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我随即把问题抛给了大家“同学们,后两句我们理解了诗的的大意后,有同学问到了这样的问题‘诗人为什么怀念项羽?’问的好啊!接下来请结合你们的预习我们来辩一辩。小组交流,一会代表回答问题。”我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他们讨论的正激烈,都在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生1:诗人喜欢项羽吧? 生2:项羽对诗人来说一定很重要。 生3:肯定和项羽身上的品质有关。 生4:我们可以从发生在项羽身上的故事找找看。 …… 学生讨论的好不热闹,虽然思路还不够深刻,但也有所头绪,可见他们已经投入到学习中去,诉说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正因为能够抓住学生合理的问题顺势引导才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重视问题,引导探究。学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取决于平时教师的引导。我们要学会筛选,对于合理、有助于理解文本、有价值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去发自内心的关注学生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去培养学生敢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甚至把学生的问题与课堂相融合,指导学生去思考、探究提出来的问题,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促使其真正的融入到学习中,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内化、吸收知识,达到高效的学习与真正的成长。 在结束了四上《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一课时,让学生们下课的话音刚落时,晟睿同学激动的从座位上跑过来向我侃侃而谈:“老师,我真的搞不明白,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和前面周恩来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有什么关系?”听了孩子的问题,我连连夸赞他上课听的认真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问题,甚至对他说:“这个问题提的好!不妨告诉大家以你提出的问题作为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去查阅资料研究一下。”说完,天真可爱的晟睿说:“好呀!好呀!”于是,我当时就组织学生去落实,并为他点赞。第二天,如期进行第二课时的学习。在讲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时,同学们几乎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更让我意外的是有部分学生结合“中华不振”搜集了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资料,我让学生分享给大家听,最后又以图片的形式告诉孩子们当时中国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各国列强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的条约。又以短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周恩来当时在东北看到中华不振的局面,所以会提出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学生为此也就理解了,并为周恩来伟大的志向而钦佩,为其深深的爱国情而感动。整节课下来,孩子们是愤怒的,深沉的,激动的,亢奋的。由此可见,把学生有效的质疑与课堂相结合,让课堂变的精彩起来。
2022年刚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提出:“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辩证地思考问题,负责人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有疑问,更要根据利弊和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