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星透亮,无限朝霞染
——“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学教研探讨
“双减”的本质是教育减负,减负担,不是减教育。这不仅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是一场“风暴”,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来说更是一场“考验”。这就要求家长、老师们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教育格局和责任。
我们党员教师更是义不容辞做开路先锋,积极主动投入新一轮的课改变革中,提质增效,把“双减”的政策和精神落到实处,提升育人水平。具体谈几点我们的思考与做法:
一、课堂变革,激发内动力。
“双减”要想做好减法,首先是做好加法。如果学生所学知识都能在课堂内消化好,课后的负担一定会大大减轻。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关键就是要“倒逼”老师提高课堂效率。
“少教多学,精讲多练”,老师要加的是专业提升和新一轮的课堂变革。打造更高效的课堂,真正实现课堂上落实学科基础,我们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学情分析、研透教材、把准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够足够的练习巩固的时间,避免课内任务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小学部依据“五步四课”的教研模式,以组内研讨、抱团成长的集体力量,实现课堂的新一轮变革,梳理并建构高效课堂的“四步骤”,依据时间划分“四个时间段”,即“5+20+10+5”,即:第一步,5分钟课前预检;第二步,20分钟精讲少教;第三步,10分钟高效多练;第四步,评价反馈。(各学科可以此课堂模式进行合理的划分重组。)
二、高效教研,关注学科素养。
新时代的教育变革需要每位教师加速成长,除了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意识外,更多的要能组团前行,发挥团队合作、研讨的力量。“五步四课”的教研模式,强调的是对核心素养的挖掘,我们在研课标、研课纲、研教材、研教法中,注重挖掘单元要素、挖掘课堂要点,发现知识点、突破重难点,既纵向梳理学科自上而下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也要横向比较本学段本单元的能力素养。数学组张莎莎老师在“青年展示课”中执教《课桌有多长》时,课前教研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关注纵向的知识梳理,横向的学科能力提升。教研组成员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发挥组织、协调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注重课前任务的布置,课前课后思维导图的设计与完善、学科单元设计、大单元备课;注重反思,结合该学科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现过程,重探究、重启发,一节课已在向“精讲多练”的模式靠拢。
三、创新作业形式,提质减量。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作业量,但学习质量不能减,这又逼着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要求科任老师有商有量,协调均衡每日作业量,控制好作业时长;要求我们转变思路,丰富创新作业形式,实现作业分层的需要等等。灵活多变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书面作业的负担,更拓展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四、丰富评价形式,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在高效课堂四步骤中“课前预检”就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及时诊断。阶段性的“学科月活动”正是教育评价的变革:语文学科通过“阅读大比拼”、“识字小报”“古诗考级”,英语学科“口语竞赛”“话剧社”“书写竞赛”,数学学科“谁是神算手”“0-9数字规范书写”“跳蚤市场”“思维导图”等关注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考试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模式。
“双减“政策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终究要回归正常的轨道和节奏,还孩子一个正常快乐的童年,给老师一份踏实幸福的职业感。愿我们都能紧跟减负风向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让教育越来越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