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想送你一朵小红花
因为颈椎住院,好想给病房的朋友们每人送上一朵小红花。 01 左床病友张姐,43岁,富士康流水线工人,常年低头拧螺丝,颈椎病伴随多年。刚进病房看见她一边输液一边看视频,以为是在刷抖音,却原来是在学家政网课,每天下午和晚上她会认真听老师讲授如何护理老人、如何给婴儿喂奶等等。一边听一边照视频模仿,还一边抱怨自己年纪大记不住,我随口提了一句重点的东西最好做笔记,她随即下楼买了笔记本,我送了她一支笔。 我问她目前有工作为何还这么拼,她说儿子24岁了,家里还没给孩子买房,对象不好找,丈夫游手好闲靠不住,她在富士康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工资低也不长久,想考个护工证当月嫂,赶紧挣钱给儿子娶媳妇。 02 右床病友秦奶奶,91岁,银发飘飘,气质突出,每天离开病房去治疗室都要涂口红。她是郑州国棉三厂工人,50年代初响应国家号召,和男朋友从江苏扬州棉纺厂过来支援郑州棉纺业发展,整个青春甚至一生都交给了这片热土。由于颈椎压迫神经,胳膊疼的整夜整夜睡不着,但一提起国棉六厂的历史便滔滔不绝忘记疼痛,言语间有骄傲也有遗憾。整天一边捶着疼痛的胳膊一边跟我们讲五六十年代郑州国棉六厂的辉煌,讲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和奉献,讲棉纺院里的欢笑与泪水,说的人沉浸其中忘记疼痛,听的人若有所思致敬前辈。 谈起晚年生活,秦奶奶笑意荡漾,说目前跟老伴儿一起住在港区的养老中心,日常花销两人工资绰绰有余,还有一笔足以养老的存款;说养老中心的生活琴棋书画、多姿多彩;说他们几个要好的朋友结伴儿住进来,抱团养老;说养老中心春节有活动,原本她还有合唱呢,这下肯定参加不了了…… 03 病房保洁郑阿姨,实际年龄66岁,身份证上小,得以拿到了这份打扫病房的工作。她是东北人,38岁时丈夫去世,自此离开老家四处打工,进过工厂、蹬过三轮、发过小广告,养大了两个孩子。五年前在信阳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儿,一起回了港区新老伴儿的家,本想在这个地方安享晚年,哪知港区拆迁,寸土寸金,人心不古,因为牵涉到拆迁款,新老伴儿的儿孙不让她进门,于是两人在家门口的医院打工挣养老钱。每天看着高大魁梧的郑阿姨对着瘦小的新老伴儿指手画脚,老伴儿一脸顺从,实时奉上早午餐,居然有些感动。据说,郑阿姨想回东北,老头儿不舍,两人的工资卡由郑阿姨保管。 大嗓门的郑阿姨到哪个病房都会一片欢笑,但凡有点空闲就恨不得坐在病床上跟你唠嗑,同病房的病友嫌她话多,我倒还能忍,几千里地远的老太太穿越大半个中国在这里认识了,也是缘分,想说就让她说吧。 04 袁大夫,我的主治医生,已婚,还没有孩子。本来夫妻二人在一起工作,但是妻子嫌这个医院病号少,成长慢,辞职去读博了,为了后勤得以保障,袁大夫留下挣钱,供妻子、供房贷。他的诊室有两张桌子,门口一张是诊疗桌,里面一张是学习桌,学习桌上摊开着划的密密麻麻的考博英语复习用书。 毛主席说过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治疗室也不例外,康复科四个大夫共用治疗器械,难免有你的病号我的病号因为时间先后闹点意见,无论别人怎样是是非非,袁大夫从不参与,他每天脚步不停,坐诊、拔罐、针灸、按摩,嗓音洪亮、态度积极。 习主席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说道:“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是啊!看看我们周围,哪一个平凡的人不是在积极地工作,期待着美好的未来,而国家的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实现不也离不开你我这样平凡而又坚毅的普通劳动者吗? 无论是为这个城市奉献了一生的秦奶奶还是奔波劳碌了半辈子的张姐和郑阿姨,亦或是博学多识,初显医术的袁大夫,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不等不靠不抱怨,用心用力用态度去追求美好生活,去实现中国梦。 送给自己一朵小红花吧,我们值得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