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这句话对于我来说触动很大。身为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时,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巧妙联系,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面对问题时能够大胆的想象与创造,并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真理。
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生品行教育为主线,切实抓好学生品行教育和养成良好习惯教育两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巧妙的方法、设定不同的情境积极引导孩子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将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不仅使我们的活动主题更加充实,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在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这一课教学中,我尝试了情境教学的模式,将生活中的吃饭与课堂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探讨中认识到吃饭时讲究卫生、学习在餐桌上与家人和谐用餐,互相关爱的重要性。
在之前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我习惯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根据插图、语句等理解知识。随后出示一些行为让学生辨别对错,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知识问答。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片面的理解知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含义并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教学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一样:“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死记硬背的知识并没有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根本目的。
在进行《吃饭有讲究》这一课的教学时,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景,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人课堂,提高了学生兴趣。从小朋友常见的生活问题出发,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了课程的“生活性”。让学生找出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吃饭前要洗手的卫生习惯,并思考怎样洗手更干净。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怎样去洗手?并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将洗手的步骤熟记于心。因为学生亲身经历过新冠疫情,对于洗手的方法都有所了解,乘胜追击让孩子们上台进行演示,并为大家介绍正确的“七步洗手法”,并解释这样洗手的原因,这样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会加深理解。这一节课的另一目标是让学生懂得餐桌礼仪、学会摆碗筷,向同伴学习其它的餐厅家务劳动。因为现在学生都在学校就餐,有现成的餐具,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我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拿出餐具,进入午饭前的情景,去思考应该怎样摆餐具,并动手摆一摆。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中去,拥有动手的乐趣。情境的带入会让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氛围中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目标,并突出了活动主题。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快乐。只要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因材施教、巧妙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学生也会学以致用。
通过《吃饭有讲究》这一教学案例中,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应该朝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学生的机械性学习,只记住了一些死知识,各项学习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时间久矣,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觉得知识枯燥乏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在当代教学背景下,身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拥有快乐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创造,多动手、勤动脑。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对症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寻找多种学习方式,将独立学习与在合作学习中相结合。
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所学知识、锻炼所学能力,学习方式的探索尤为重要。小组合作的学习是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交往的过程。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但是小组合作中就不包含独立学习了吗?并不是,在交流的活动中,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小组合作只为合作而忽略了个人的想法,这样的合作是无效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做听众。尤其是一些相对比较内向的学生,师生要共同鼓励,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行交流,敢于交流才会在合作中成长。
三、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做到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身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学生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与延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