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偶像苏东坡
——读《康震讲三苏》有感
王海英
和苏轼的不解之缘由来已久。
我的籍贯郏县乃是东坡先生的归焉之地,自小多次到三苏园景区拜谒游览。刚毕业时适逢在我县举行纪念苏轼葬郏一百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作为其中的一个导游在培训期间我进一步了解他。十年后在四川泸州参加全国地方传统文化进课堂展评活动,在备课中专门研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最后不仅获得了赛课第一名,而且更走近了东坡先生。近期再次聆听樊登读书会中分享的《苏东坡传》,发现均是从时间纵线讲述苏轼生平。这两天又读了《康震讲三苏》,则是从不同领域,板块式地展示东坡先生的传奇人生,同时介绍了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的造诣,由此更全面地认识苏轼。
正所谓,越了解越爱戴。
我所爱戴的苏东坡不仅仅是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上均自成一家的通才,也不仅仅是他那份坚守良知、不与新党、旧党结私的“不合时宜”,而是他另外拥有的那份人间烟火气息——特别是在贬谪困顿期间。
他在悼念第一任妻子王弗写下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忙》中的“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那份真情,他在贬谪惠州烹制东坡肉、在远渡儋州烤制生蚝、剔吃烤羊排时的那份小确幸,他和弟弟苏辙诗词唱和中的那份手足情深,以及他写给歌姬李琪的“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言诗”诗句中巧妙之外的那份美好……
百凶成就一词人。贬谪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大瑰宝。而苏轼身处其间的人生智慧让这一文化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徐州抗洪,杭州筑堤,密州收治弃婴,儋州开化民众,苏轼每至一地不仅随遇而安,而且能够造福一方,并自得其乐,同时,随着贬谪之地越来偏远,他的思想也日臻深邃,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正如他所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进可吃大餐,退可嚼菜根,并且嚼得津津有味。
细想来看,其实,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论名人伟人,抑或贩夫走卒,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贬谪”时期,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接受,不如悦纳,面对复杂,心生欢喜,用一份真情投入到每一天、每件小事,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回想暑假期间因为洪灾和疫情我们很多人都不得不闲居在家,我便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多多读书充电(专业的,非专业的书籍“通吃”),跟着手机学习做菜(清真鲈鱼、红烧肉、土豆炖牛肉等都手艺在逐步提升中),彻底整理卫生(连洗手间的角角落落都用湿巾擦拭干净),抽时间再做做室内健身操,享受到平日里难得的美好时光。未来一段时间之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每个人说起苏东坡,脸上是含着笑意的,他留给我们的是诸多的美好——虽然逝去,但如日月在空,恒照古今,慰藉世人。
正如康震老师所说的,我们爱戴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是“四海五大家”的旷世奇才,更因为他是一个有意思的人。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才是万里挑一。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