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某单位听了两位前辈校长的项目交流,受益匪浅。当魏智渊校长,听了我们幼儿园的现状之后,他指出:“一定要避免课程的活动化。思考课程问题,要从顶层架构开始,把内在的逻辑关系想清楚。因果关系清楚以后,课程的结果一定会是可预测的。这样课程才有灵魂,才有穿透力。”“幼儿园主要解决问题是什么?心理安全、行为习惯、教养人格、知识学习、艺术修养,不同的阶段幼小衔接的方法不同?绘本运用到不同领域,目的不一样,幼儿园更多的是想象思维发展,绘本是自然识字,多重目标融合。结果的可检测性,比如通过绘本识字;绘本儿歌童谣类实践。幼小衔接为例,要有纲要,框架、哪些素材为途径。测评不可少,是上小学前一种提醒。幼儿园毕业测评表,是学生进入小学,给小学老师的一个参考借鉴。科技科学课程深度研究,比如航空、种植。”字字句句,我都记录下来,在顿悟的同事,不停提醒自己,如何做好幼儿园的办园大方向、课程和评价?
魏校长每天用文字记录着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和研究,做教育就是一个研究和实践的结合。任何时代相并和的动手、动脑实践,才会产生值得深思、精髓的思想理论。理论、实践是相生并行同在、融合交汇的两个方面,任何教育思想的形成,都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验证。真实的记录,就是思考,是自我当下脑子的思考的梳理。是思想的雏形。任何教育思想的推行,与师生、学校发展相契合否?也是需要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空谈思想,就是纸上谈兵。
某校长说了一句话,我一直在思考,她说:“在跑偏的路上狂奔”。留下思考的原因是什么?是对一个行动者、前进着的肯定。跑偏,只要不是180度角的跑偏,就不会是南辕北辙,都是可行的。如果是90度的跑偏,就是另一个方向的前行,没有对错,只有不同地域风景的不同。我们试想一下,在45度角以内的偏离,都是可控的,因为主方向没有偏离到另一个区域。好比是“十”字路口、“米”字路口,做好选择很重要,找好同行者很重要。只要上路,就有同伴,只要奔跑,惯性的力量是带来热能、动能和力量的无形之源。小步走、大步走、狂奔,都比驻足不前值得深思。上路就是风景,心情、心态觉定对风景的评价。
在成长的路上,读书、读前辈思想、听报告讲座等,即使是泛泛者之间的交流,都是能带来顿悟的契机。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读书、吃喝等都无法自控的人,如何形成自律、秩序?前行的路上,总有人掉队,总有人日夜兼程。选择哪一种方式出行,还是闭关自守,这就是个人内心承受度的解读和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