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是什么,就是经历要一场场的大考小考,最终到高考。高频次的考试是高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明而喻的,监考和改卷便成了家常便饭。带走一届又一届的高三学生,作为地理老师的我发现文科中白卷率最高的学科是数学。数学的难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文科数学已经降低了难度,但是对于这些艺术生和体育生而言,真的还是太难了。其他学科不管怎么样,至少空白率都很低,因为学生总有一些可写的内容,而数学大题总会出现很多空白,最终分数也就是几十分。
学生们不知道的是,曾经的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难题,但我在最终高考中数学突破了100分,而且那一年数学题目很难很难,平时考120分的学生都在90分左右。所以我认为当年高三我对数学的处理是极为成功的,每一届的高三地理课堂我都会抽空给他们分享我的经历。
那年高三,我的数学试卷也有大片空白,但并不影响我的最终得分。03年的高考和之后的高考不一样,所有学科都要考,九门学科共计750分,语数外各150分,理化生政史地各50分左右。而数学的150分,有着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重量。
我的数学并不好,最多只能考90分左右,在多次考试后我发现了一个让我吃惊的问题。每次在数学卷上都有将近20分左右的潜力可挖,各种低级错误或时间不足没有做完。在那些不会的题目上花费的时间太长,特别是解析几何。而立体几何是我的强项。但是每次解析几何浪费时间很长,立体几何第二问总是做不完。
把你能对的题目做对,就足够了。相信每位高三老师都说过类似的话,但学生没有真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讲一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肯定能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继而发生改变。
当年高考数学的每道题考什么类型,用老师的话讲,那都是死的。那我要做的就是能得到选择题12个,每个5分,共60分。填空题5个,每个4分,共16分,立体几何24分,解析几何第一问6分,证明题前两问14分,共计120分,其他的题目就没有时间做了,只能空白。制定了这样一套策略后,我就开始针对性大量训练。随后我又进一步确定选择题最后一题是我争取的最大极限,再多的分数是无法争取的。之后的自习课,便是阶段地集中题型训练,一直到每次都能把选择题前11个做对,再去训练四个填空题,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一个学期,数学成绩从90分上升到115,偶尔能突破120分。但是每次测验交卷时数学老师都会白我一眼说:“又是大片空白。”我知道这是恨铁不成钢,班上有人能拿到140分。但就这样的成绩,已经可以确保数学成绩成为优势学科,而且有一次竟然得了全年级第一,其他老师都难以置信,因为这是一张有大片空白的试卷。
但他们随后发现写的每道题都得分了,共计120分,很多学生写的都比我多,但得分率没有我高。对于我而言那就是满分,因为我没有时间再去做其他题目,保证正确率是我的第一目标。同样的方法我依次用到了地理和物理上,物理几乎每次拿满分,地理失分也不多,最终取得583分,当年一本分数线575分。
有时候一个正确方法可以让你更好地实现目标,而不是你掌握了多少信息。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我一直保留了这个习惯,会在高三的地理课上讲这个故事。如今的高考题千变万化,但我想总会有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