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老师有教学主张吗?如果有,怎么提炼?
写在前面:
据说,中原名师评选中有“陈述自己的教学主张”这一环节,很多人都心存怀疑:一线教师有教学主张吗?
究竟什么是教学主张?一线老师到底有没有教学主张?
先来分析概念。
主张,词典的解释是:主张即看法,即见解。
将它延伸到教学领域,教学主张,就是对教学的看法和理解。
理念决定行动。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我们的教学行为都受潜意识里的“理念”影响。但理念这东西,并不会直接打个标签,它只是很深很隐晦地隐藏在我们的行为当中。
我们慢慢挖掘——
01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和一位中原名师同行,打心底对他们多了一份崇敬,不能不承认,和自己没有机会参与中原名师的评选有关。不能参与评选,和自己不够优秀有关,更重要的是我的工作岗位被“一线”排除在外,根本没有参评资格。
人可能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在意。
不由自主想打听他们的评选流程。
身为第一届名师的她现在已经是“导师”(这是我的理解,他们好像叫做“班主任”?如果蒙错了,请中原名师们见谅),据她介绍,现在评选,答辩时有个重要环节——“介绍自己的教学主张”。
她淡然若菊,笑了。
那种气质真的是“淡然若菊”,我感觉这份淡然源自内心的自信。反正那一刻我是这样理解的。
她笑着说:“教学主张?一线老师哪来的教学主张啊……”
偏偏我也比较关注这个话题,但因为关系没有熟到“探讨”的地步,这个话题并没有继续下去。
但由此更加引起我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02
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回忆自己教学主张形成的过程时,他这样说:
二十多年前,有人问我:你的教学主张是什么?当时我没怎么把它当回事。后来,我反问自己:我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吗?如果有,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既然有人向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那我是不是该认真地捋一下呢?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一路走来的教学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读了一些教学理论著作,认真研究了身边一些同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言论的批评与建议……于是,我慢慢地写了一些文章,如《我的语文教学观:遇物则悔,相机而教》《教学价值应当成为学科教学的追求和旨归》。《我为什么主张“遇物则悔,相机而教》,也有了一本阐释自己如何认识语文教学系统的小册子——《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我的教学主张就是这样慢慢地外显出来的。
03
我们不妨从凌老师提炼教学主张的过程来总结一下路径:
第一步,审视。
“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一路走来的教学历程”,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陈述出来,首先要做的是回顾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思考,捋一捋左右自己教学行为的因素究竟有哪些,这当中最为根本的因素又是什么。
我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是由我们的思想决定的。我们的教学行为,一定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里面还有关键的因素。但不出意料的化,这一步做起来,可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习惯了步履匆匆,这就需要我们慢下来,静下来,多回头看看,多回头想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第二步,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我读了一些教学理论著作,认真研究了身边一些同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言论的批评与建议……”审视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略显彷徨、略显散乱,总之就是不太确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阅读一些理论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惊喜:诶,我就是这样做的,这个理论验证了我的实践……
这些理论,往往能给你画龙点睛、提纲挈领之感。
第三步,写作。
“于是我慢慢地写了一些文章,如《我的语文教学观:遇物则悔,相机而教》《教学价值应当成为学科教学的追求和旨归》”,这个过程,其实是梳理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更是查缺补漏的过程。
这其实就是闻名天下的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被成为专家学习法,它的核心就是——如果你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就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描述它。因为在记录描述的过程中,你一定会被卡在某个地方写不下去,你不得不找来相关书籍读一读,找到同行问一问……这个查缺补漏的过程,会让你不知不觉处于这个信息的上游,逐渐梳理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审视、阅读、写作,这就是凌宗伟老师提炼教学主张的过程。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教学主张的形成经过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其内涵一定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
我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