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班今天早上乱糟糟的,一直在收作业,我啥也没干,发了一早上火,你们班是不是这样……”她余怒未消,问对面的老师。 我坐在一旁,特别体谅她的这种心情,因为这样的早上之前我也不止一次经历过。 开学初,我新接手这个班级。七点五十到八点十分是我们年级入校时间,我每次都是七点四十已经到了班里,接下来就是承受煎熬:学生到班有早有晚,陆陆续续的,二十多分钟就这样在一阵又一阵的喧嚣中逝去。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反复提醒学生读书,可吵闹声终究盖过了我的声音。那段时间,我很痛苦,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怎么把那二十分钟的嘈杂变得有序起来。 问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决定有所行动:用自己的行动试着去影响学生。我每天依旧七点四十到班里,在黑板上写下“入班后请静静地读课外书”,随后我自己拿起课外读物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地读。起初两天,当学生陆续入班后,我并没有说过一句话,可他们看到读书的我,似乎被这种宁静感染了,都安静地坐下来开始读。后到的学生进班后看到黑板上的字和读书的同学,轻轻地放下凳子,也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来。 一周过去了,我不再在黑板上写字,学生却已经知道入班后该怎么做了。两周过去了,班里的那二十多分钟有序、安静,学生能入班后迅速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的书。一旦习惯养成,环境形成,偶尔有不能进入状态的学生也会在班级的带动下慢慢静下心来。 其实,一开始,我在黑板上写的是“入班后开始背书”,实行了两天后,发现效果并不好。后到班的学生因为没有稳定下来,一进班,听到背书声以为是聊天说话,就迅速地跟周围同学说成一片。后来,我觉得想让学生静下来,让那段时间变得有序、安静,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我先不让他们背诵,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就那么多,部分学生已经会熟练背诵,倒不如先读课外读物,等他们养成了好的习惯,我再慢慢放手。经过实践,这个方法还不错。早到的学生在等待第一节上课的这段时间,既静下心来进行了阅读,也为第一节课做好的准备。 这几天,有一部分学生到得比较早,我会稍稍提醒:请早到的同学开始阅读,为后来的同学做好榜样。通过观察,我发现部分孩子已养成了“入班即读书”的习惯,不管后到的学生放凳子或从他们身边经过,他们都能专心致志地读下去。我想,这就是好习惯的魅力吧。 在接手班级的这段时间里,我遇到了林林总总的小事,如何恰当地解决班级出现的问题,关系到班风的好坏。很多时候,一遍又一遍的说教,不如一次又一次的示范。示范是明确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说教只是强调老师想要怎么样,学生并不清楚怎么才能达到“老师想要的样子”。因此,示范远大于说教。 回归教育的常识,用最质朴的方法去捕捉教育细节里的智慧,让教育在无形中唤醒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