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大道名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平上。”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十反思。
作为一个教师,就必须使自己不断地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乃至于成为名师。
关于教师的成长,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提升:
一、教学反思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教师不能拿着一张旧船票,登上今天的客船,去重复昨天的故事。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通俗地说,“反思型”的教师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老师。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会查找许多专业上的理论知识,拓展思路,继续学习和深造,并向有关专家和同事请教,这样就发展了积极探索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从而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使教师能更快地成长。
不断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备因素。对教育思想的认识,有一个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有一个从薄弱到丰厚的过程。从肤浅到深刻,从稚嫩到成熟,从薄弱到丰厚,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反思而达到不断提升的过程。
教师,在反思中去浮躁,在反思中寻规律,在反思中辨得失,在反思中出智慧。
二、读书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充实与成长,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 “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 。
三、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把每位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的话,心戚戚有感。“教学研究”既然是条“幸福之路”,自己为什么不尝试走一走呢?也许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新境界。
写作不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还可以增强人生的亮度。人生苦短,匆匆如过客。教师不能仅做别人作品的“读者”,甘当“两脚书橱”,像沙漠一样,只能吸进水,却喷不出一丝清泉。还要争做创造作品的“作者”,成为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写作”应该像阅读一样,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就像空气和水一样,须臾不可或缺。
四、学习
人类当前所处的时代,已然是一个终身学习时代。你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的能力才能代表将来。教师最少要有三方面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纬度中,学科视野要纵深,人文视野要开阔,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要扎实。这就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抓住每次外出听课的机会,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听名师展示课,学好的片段与评析;听青年教师评优课,学同题异构听一般试验课,可找问题所在进行剖析。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
五、教科研
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要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要善思、善说、善读、善写。教师要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做一位“学习型”教师,做一位“反思型”教师,做一位养成写作习惯的教师,这才是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教师的名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