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 成就成长
——读《高手教师》有感
近断时间品读魏智渊老师所写的《高手教师》一书,魏老师结合自身的多重教育身份与多样教育实践,从教育实践、课程建设、家校沟通、学生教育、教育细节、自我修炼等6各方面,系统分享了自己对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独到思考和专业引领,全方位助力一线教师加强自我修炼,打破成长瓶颈,实现自我突围。书中给出的教师成长建议,可借鉴性很强,接地气也更具实践性,学得快,带的走。每一遍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第一辑“重要的是观念”部分,对于严格的老师和粗暴的老师一章节,感触颇深。一个严格的老师,可能言语是温和的,态度是亲切的。严格的本质,是对发展过程的敏感和高效干预。严格的起点是对学生高期待,期待学生不断挑战并完成似乎不可能之事。严格是一种能力,而粗暴则是一种态度。学生是喜欢严格的老师的,因为严格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粗暴的老师则是控制,是对学生的不理解,是教育的异化,是无责任的简化,是应试教育下许多教师的生存术。
严师出高徒,总想自己的孩子每年上学如果都能遇到严格的老师该有多好,也许这也是所有家长的愿望。反观自身,自以为是一个严格的老师,但对比书中所写也不乏粗暴的痕迹。时常在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呵护学生的自尊和心理两方面找不准平衡的“度”,大声的斥责以及行为上的排斥无不让学生感到恐惧,这种状态带给学生的高压会使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压力。我虽不是一个粗暴的老师,但严格仍不达要求,仍需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修炼。
每个班上都会有几个孩子,我们称之为“上天的礼物”,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第五辑“成长在教育细节中”部分“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顶桂冠”章节作了具体阐述。桂冠在百度里解释为用桂叶、月桂叶编制的帽子;古代希腊人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以桂冠。后来指某种光荣称号,也用来指竞赛中的冠军。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旦我们意味到了生命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无限可能性,那么就会明白,有时候此处的匮乏,往往意味着彼此的丰盈。我们的使命,是保持课程的丰富性,并给孩子不断地提供舞台。
我理解的桂冠应该是在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是老师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到的孩子的闪光点,这顶桂冠可能就是孩子们身上某一种独特的气质或是勇敢、或是坚毅、或是灵活,也可能是孩子所独有的能力,老师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获得足够的自信和勇气。也许这些孩子在班级里哪哪都不行,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都不行”的孩子,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行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我们对待生命的角度过于单一。自认为不行的孩子需要老师具体而微、滴水穿石的辅导,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进步积累信心,这种额外的辅导,除了能够帮助孩子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外,还给孩子一个暗示:老师没有放弃你。对于孩子,“桂冠”也许就是他擅长某个领域中的某件事,不能因为孩子学科成绩不好,就否定孩子带上“桂冠”的能力。班级里往往有几十个孩子,无法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可作为老师应该去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也为孩子能寻到属于自己的那顶桂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领。孩子的桂冠可能与天赋有关,也可能与训练有关,更可能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因为孩子独特的地方恰恰是他有意愿去成长和发展的地方,他由此而获得的成果更容易获得自尊和信心,并不断强化成自己的优势,最终拥有特长。孩子们会因头戴桂冠,更有可能去挑战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使其自己在不断的挑战过永不畏惧,成就自己的人生。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学习应该内化为老师的本能,学习是为了能更好地工作。通过学习,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把学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改善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教育规律,通过撰写教学随想和教学个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改进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师的跨越式成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怨天、不尤人,付诸行动,与书为伴,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