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课需要有“童心”
史丽平
今天听李庆明教授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备课札记,再一次读懂了海子,读懂了海子的孤独和绝望。之前是从别人的解读中看到的海子写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今天“清空”自己,从儿童的眼光再看这首诗,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面朝大海”我们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蓝,看到翻卷的层层海浪,可以看到海上升起的月亮,可以感受到海风......面朝大海,哪里会有繁华盛开呢?从儿童的视角看,这确实是一种矛盾,这是一种自然的矛盾,更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无奈。
怀着童心,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从文言文字本身出发读文本,我们在备课时就会发现文字不一样的魅力。《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总共几十个字,却意蕴丰富,教师如果能从儿童的视角看,就会有新的发现。如:苏轼在这里自比“闲人”,他到底“闲”还是“不闲”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苏轼称自己和张怀民都是“闲人”,从文中看,他俩人的确“闲”:月色入户,就可以“解衣欲睡”;月光不错,就可以“欣然起行”“寻张怀民”“遂至承天寺”赏月,一切是那么连贯自然,这两个人真是没有公务繁忙,随时就可以任性地欣赏美景。苏轼有倾世才华,怎么能如此“闲”呢?他又甘心这样“闲”吗?
发现了这样地有矛盾地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了,让学生们查找苏轼地生平以及相关材料,了解苏轼地一生以及“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学生带着问题研究苏轼,一定会有所收获。
怀着一颗童心,认真审视教材,就会选择背景材料,就会为备课做大量研究。曾经看过余映潮老师的《孤独之旅》备课札记,看到余老师为备这一节课,阅读的作者曹文轩的大量作品:《草房子》《青铜葵花》《小说门》《红瓦》等,还有大量学术文献等。余老师在这样大量的阅读中读出了苦难的力量——引导学生感受苦难和美的力量,这节课上的深沉而又力量。如果教师仅仅根据教参的要求,分析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语句以及 作用,就会把课上的支离破碎。所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做大量深入的研究并选择其中的重要内容作为背景材料。
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搜集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但是这些资料仅仅是介绍他的生平,并没有对解读课文有意义,学生们只是把资料的语言读了下来,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他“出生贵族”“反对特权,爱护农民”等表述有什么意义,我故意把这些词语标红,学生们突然意识到,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本是贵族却反对贵族特权,也许他圣洁的心里只有劳苦大众吧。最后我又把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推荐给学生,把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充满矛盾和冲突”介绍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有宽度、有深度、有意义。
语文教师要永远拥有“童心”,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二通过的视角发现有趣的问题,让文本解读走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