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第四单元整体解读和教学规划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 王净晶 六上第四单元第一次以单元整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安排了精读课文《桥》《穷人》和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的共同点在于都通过情节、环境的描写塑造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桥》的特色是情节,600字左右的小说,却分了27段,每段几乎都由短句组成,加上又是山洪袭来的自然环境,读起来可谓惊心动魄,故《桥》这一课需重点关注它的情节性。《穷人》的教学重点在于环境描写,可通过环境描写来感受桑娜心理的矛盾和变化。《金色的鱼钩》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长征故事,刻画了老班长的光辉形象,教学中要解读出老班长形象的涵义,并升华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我们来看《桥》这一课。《桥》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较为紧凑,写的是山洪爆发,人在生命之前的抉择,读来惊心动魄。课后题的设置也很有递进性,我们在讲课中可以按课后题的思路去讲,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个比较简单同时比较有效的方式。课后题首先让孩子们读好短句,这些短句很容易让孩子们感受到紧张、急促的节奏,学生就进入情境了!这些短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描写了桥、雨、人,这些是环境描写,身处其中的老支书这时候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课后题先引导学生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感受老支书的形象,最后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说明故事的结局,这就是小说的艺术——留白,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出来小说“留白”的作用。在这里笔者以浙江名师蒋军晶的课堂实录为例,赏析一个讲解短句的片段。在课上,蒋老师先出示课文中的短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通过这些短句,蒋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哦,原来这些句子分布在课文的各个部分。紧接着,仔细观察这些句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些都属于环境描写——洪水的危险和紧急,是为了突出什么?一定是老汉的光辉形象啊!情节和环境最终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的课堂思路是明晰的,而且教学重点一览无遗。 此外,要想对人物有进一步的理解,提高小说的理解能力,还有一个落脚点——深入分析小说的矛盾冲突。因为每一次矛盾冲突,都显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课后题要求学生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分析老汉的人物形象,我们在这里能够提炼出《桥》这一课的四次矛盾冲突,这样老汉的形象很容易就出来了!我们来看看《桥》中的四次冲突分别是: 一、暴雨突袭,桥窄人挤,场面混乱。——老汉临危不乱,沉着镇定。 二、让党员排后面,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冷静组织人们撤离,舍己为人。 三、老汉拉住自己的儿子,让其排在队伍后面。——不徇私情,坚持原则。 四、群众撤离了,最后剩下老汉和儿子,儿子推他快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父爱如山 最后,我们需引导学生“桥”的含义。浅层意义上,“桥”指课文中那个窄窄的木桥,在暴雨中承载着生命的桥。深层意义上,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同时,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们再来看一看《穷人》这一课。《穷人》这篇小说涉及许多对话和心理描写,可以先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然后,从对话和心理描写中体会人物想象。最后,归纳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于环境描写,我们可以从屋内和屋外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课文的开头为例:“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餐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开头第一句则为下文渔夫打渔的艰难、桑娜的担心作了铺垫,更好反映出渔夫和桑娜是穷人,接着第二句则赞扬了桑娜的勤劳。 心理描写要抓住心理矛盾。我们再来看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我们要分析造成桑娜心理矛盾的原因,当时面临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的现实处境,又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由此,才会出现心理矛盾。 当然,小说是具有价值性的。为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这篇课文结束之际,我们向学生发问:桑娜救了别人家的孩子,她还有自己的孩子,那这个贫困的家庭以后该怎么办?请你说一说怎么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渔夫和桑娜虽然善良,救下孩子是出于本能,但长期下来,未免拖累这个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以后的生活很有可能会越来越艰难。那该如何合适安置这些孩子们呢?有的孩子会以现代的眼光说,正确的做法是送她们去福利院。有的孩子会想到政府可以给穷人提供更多的就业环境,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让他们感受到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对我们的生活有参考价值即可。 此外,这篇小说的作者是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到本篇小说的作者及其代表作。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要抓住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这篇小说语言简单,感情朴实,但却感人至深,以课文的前两段为例: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过草地。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此外,从班长的外貌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红军长征一路的艰辛。快四十岁的班长,是全连岁数最大的人,说明红军队伍大多都是年轻人。简单的描写,却充满感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和对话体会老班长的形象,注意体会老班长身体的变化,同时也关注一下文章的背景。 本单元习作要求有三点:第一,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第二,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第三,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简单创作一篇小说,包含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人物要更丰满一些,加上心理活动。这篇习作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因为习作设置了一些环境和人物,学生只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即可。建议写之前提前构思框架,注意学生在设置小说情节时,要具有逻辑性,不能严重偏离生活。虽然小说是高于现实的,但还要以现实为依据。 总而言之,小说单元教学要立足小说文本,否则教师将侧重点放在赏析小说的技巧和方法上,学生是欣赏不到小说的艺术美的。需要注意的是,小说单元教学需突出小说文体特点,而学生关于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当然,更不必强求所有学生都要创作微小说,如果你的教学能吸引到学生阅读更多的小说,那便是有效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