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文|国伟 邻居一兄弟结婚了,真替他高兴! 兄弟的父母和我父母一样都是地道的农民,我的记忆中我们家也算不上富裕,但比他们家还要强一点。陈叔和婶子结婚的时候住房都是问题,家里感觉除了穷还是穷,婶子的身体还有些行动障碍,那个时候感觉他们的生活真的不乐观。 但慢慢地,慢慢地一切都有了改观,穷苦的生活在他们的手里发生了质的改变。
陈叔和婶子都是特别勤劳的人。农民都是种地为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宝贝疙瘩,每次回家要么看见他们家没有人,要么就是他们劳碌的身影,只要一看见我们家里的农产品就往我们车里抱,那种真诚和善良你无法拒绝。我们村这些年都是以种植大蒜、蔬菜为主,这两样农产品都是非常“缠手的主儿”,需要大量的时间,无休止的劳动。一整年他们都几乎无休息的时间,春节前后就要育苗,然后就是田间管理,他们经常在夜里采摘,特别是线椒、豆角采摘的难度大,手指甲经常被累的黑紫,指头肚经常磨烂;摘西红柿也常常是在晚上,戴着头灯采摘到半夜,然后第二天一大早要到批发市场出售。 蔬菜丰收的季节,田间的晚上都是点点光亮,那一盏盏微弱的亮光照亮了农民的生活和未来。
冬天,在农业传统生活中应该是农民休息的季节了,但陈叔和婶子很难闲着。这几年他们经常去万邦市场给人家装水果,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劳作直到晚上七八点,冬天手都经常冻烂。这一干都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或者大年初一的上午。 陈叔和婶子都是特别乐观、特别善良的人。尽管生活压力大、劳动强度大,但从他们脸上经常看到的都是清澈的笑容。陈叔他们有两个孩子,前几年都在上大学,生活压力可想而知,但从来没听他们抱怨过什么,反而会经常听到陈叔说,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话里话外都是对生活极大的满足。冬天偶尔的空闲,街坊邻居都喜欢去他们家烤火,家长里短都喜欢和他们聊天儿,有时干脆饭都在他们家解决了。我孩子小的时候,婶子还经常来家里帮助照看孩子,现在孩子也喜欢和他们亲近,每次回家都喜欢去陈叔家转转,坐在烧火的土灶前聊些家常,吃婶子做的美味的家长便饭。 有他们这些人,家的感觉更加的丰满而温情;也正是有这样农民的存在中国的农耕文化才生生不息,农业文明才绵远流长。 兄弟婚礼的现场,陈叔和婶子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我内心也有一些感慨,没有多少文化的的陈叔和婶子两人培养了两个大学生,现在儿子结婚了,儿媳是还是大学同学,他们在省城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女儿也在省城也找了一份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归宿…… 两个孩子也并非什么名牌的大学毕业,但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已非常了不起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后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和拼搏养活自己、养家糊口。在偌大的省城里他们太微不足道,但他们自尊、自强,值得人尊重;没有去过他们省城的家,也知道他们买的是一套二手房且也不会大,但他们很幸福,这种幸福实在、踏实又感染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我在思考,这样的教育结果算不算成功? 我认为无论从家庭教育而言,还是学校教育在这两个孩子身上是成功的。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的幸福,从他们身上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幸福,另外教育要培养自食其力的合格社会公民。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是否名牌大学毕业,不管什么样的学历,只要他能自食其力、诚信善良,我觉得这就够了,将来这样的人必将在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 陈叔和婶子没多少文化,也没有什么闲功夫去搞“家庭教育”,但我认为他们的家庭教育却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他们更多的都是“身教”,这才是家庭教育中核心中的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农民,某些方面“专家“都没有他们专业。 作家路遥说,劳动人民身上有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 农民身上特有的坚持和坚韧让人折服! 今年郑州7.20水灾,我们村几乎所有的耕地被淹,近乎绝收,再加上雨水频繁,大家不停的排涝、整地、补种,但由于土地已经喝饱,一场大雨使刚刚补种的菜苗又被淹死。 但,一切常规的劳动都还在继续…… 致敬我所热爱的土地和亲人…… (2021年10月6日星期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