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案例,很受触动: 我有一次去某中学联系工作,坐在办公室等人时,听到两位女教师在教育一名女生。教师甲:“你这学期为什么经常迟到、旷课?这次还连续三天不来读书,长本事了?老实说,跑哪去了?要是不想读书,干脆退学算了,何必浪费大家的时间,浪费自己的时间,班里倒也好甩掉一个包袱!”学生低着头默默不语。 教室乙:“功课一塌糊涂,上课没精打采,还拖班级后腿,这样下去不留级才怪呢!”两位教师轮番训斥,后来两位教师都上课去了,教师甲临走时还扔下一支笔,责令她写检讨。 过了一会儿,一位中年女教师(学校的教导主任)进来了。她先把椅子拿过来,让学生坐下,然后说:“你吃早饭了吗?最近几天没来学校,是身体不好,还是学习有困难?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能告诉老师吗?”孩子因为紧张,吞吞吐吐的。张老师估计她还没吃早饭,就买来面包, 倒了开水,她边吃边默默流泪。“你受了什么委屈吗?还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帮你想想办法。”这时孩子对着张老师放声大哭。原来她父母最近离婚了,双方都不愿意抚养孩子。她寄居在外婆家,外婆一家是“麻将迷”,因此她没有办法正常读书和生活。这件事后来经过学校和各方面协商,妥善处理了。家里的问题解决了以后,这个学生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快。这中间张老师费了不少心血! 这个小姑娘的遭际真是让人心疼,这个时候的她肯定特别无助,一个连最起码的生活与安全感都得不到保障的孩子,和她谈学习没有任何意义,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案例中甲乙两位老师的冷嘲热讽对小姑娘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成为压断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幸亏她遇到了张老师,张老师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融化了她心中的坚冰,并最终帮她解决掉了生活上的难题。 看了这个案例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是,每一个可憎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可怜的孩子,每一种让人咬牙切齿的行为的背后也都有一个让人疼惜的理由。当班主任十来年,遇到过不少问题孩子,也曾为这些孩子的问题行为失望过,生气过,抓狂过,却又无一例外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写到这里,想到了小壮,国庆放假前我刚和他浅聊过一次,源于小壮总是静不下心,表现为上课的时候闲话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当然也都是浅尝辄止。带他一年了,他的状态一直都是这样,我就特别想和他聊一聊他的家庭情况,因为几乎孩子所有的问题行为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源头。 那天上完课之后,我让大家看书、写作业,走到小壮身边的时候我把他喊到了教室后面,温柔而小声地和他交流了起来: “最近你的字进步很大啊,暑假坚持练习了吧?” “嗯。”他点了点头。 “看来你爸妈对你的字体挺重视的,他们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平时忙不?” “我妈妈是开店的,开了好几家店了。”说起妈妈的时候他的语气中颇有几分自豪,却并未提起爸爸,“爸爸做什么的?”我问到,他低下了头没有吭声。 “你妈妈开了好几家店一定很忙吧?”我连忙转移话题。 “是,妈妈晚上回来的时候我一般都已经睡着了,早上很早又出门了。” “妈妈还挺辛苦的,那平时都是谁给你做饭?” “我姐姐或者我自己。” “你自己?”我有些不敢相信地问到。 “嗯。”他的眼圈儿有些红了。这个还不到十岁个子已经蹿到160多,长得高高壮壮的男孩子其实很脆弱,很容易流泪,这点之前我就已经发现了。我总感觉他在某些方面是很匮乏的,也许是家长忙于工作对他的关心关注不够,也许是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他确实有一些习惯不太好,但可厌的不是他而是这些习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些问题的受害者呢?他的眼泪与沉默更是让我意识到成长中的他也有很多的委屈与不易,他最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关心、理解与帮助。 当然让学生彻底打开心扉需要一个过程,我等待着也坚信着, 因为问题背后的孩子永远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