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让学生敢说真话
七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半大不大的年龄段,正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胆大开放、敢作敢为,同时又懂得看人眼色、察言观色,这种性格冲突、矛盾冲突相互碰撞,让他们的语音表达、行为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我时长在想,我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是知识体系?是思维模式?是主流价值观?当然这些都是课标的要求,但我总觉得还差了点啥,但究竟是什么,我无从得知。
恰逢上周刚刚讲完《让友谊之树常青》,这是一节教导学生如何建立友谊,呵护友谊的课程,引发学生对友谊的重视与珍视。当我出示情景:当你的好朋友小强,经常喜欢翻你的书包,同学们批评他,小强却不以为然,觉得这在朋友之间没有什么时,作为小强的朋友,你会怎么做。我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后,进行分享,学生们很踊跃,甚至是异常兴奋的跃跃欲试,结果学生们站起来回答的答案,让我和听课老师们都大跌眼镜,学生们的回答是:他翻我书包,我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翻回去;或是把小强打一顿;或是跟小强绝交,老死不相往来······诸类答案,可谓尽情的发泄了一把愤怒的情绪。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任课教师,我不得不镇定自若,认真听完学生们的回答,迅速思考如何扭回局面,而且我不能采取批评的态度,虽然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预设,并且完全没有按照课堂流程进行。当学生们回答完毕,我把课堂氛围从热闹嬉笑的情形立即拉回成严肃严谨的安静状态,我静了三秒后,声音响亮的说道:首先,我要肯定大家的学习态度,大家没有照本宣科,没有做知识点的搬运工,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大家敢于说真话,敢于讲心里话,一方面说明咱班的孩子勇敢,诚实,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我非常信任,我很欣赏大家,但是,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小强这样的朋友不?很显然,这样的人是让大家厌烦讨厌的,我们的生活中,那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人?!是为了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变成我们自己和他人讨厌、厌恶的人。所以,我们能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孩子们若有所思。
紧接着,我继续说:解决一件事情,有成千上万种办法,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动脑子思考,可为什么我们偏偏要采取那个最最极端的办法呢?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这样做的后果都是我们所不愿接受的,甚至是不能承受的。
上完这节课后,听课教师向我竖起来了大拇指,直言道:当孩子们说出超出常规的答案,完全脱离课本,深深的为我捏了一把汗,我默默的笑了,说道:这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常态。
在这个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每天接受着各种信息轰炸,承受着各种负面情绪的宣泄,看着各界网友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发泄情绪,而这种状态的形成来源于哪里?!我认为很大程度来源于青春期价值观养成阶段,由于成长阶段标准答案的“标准化”,让很多孩子把真心话和真实情感都隐藏了起来,而付之一些冠冕堂皇的形式,长期以往,这种价值冲突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被带入了成年,而网络恰恰又提供了一个出口。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我们担任着学生成长阶段的思想意识养成的重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往后的余生都至关重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教师要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