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通览:仁者爱人
通览《论语·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篇,六百八十五字。除末篇以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为结语,其余二十五篇,皆记孔子之言,皆以“子曰”开篇。
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诸弟子在议定“语”时,决定审慎行事,通篇用孔子的原话,原汁原味地呈现孔子心目中的“仁”。后来,孔子的在传弟子孟子就“仁”做了浅显明白的解说——仁者爱人。并且深度回答了孔子为什么要倡导“仁”——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的解说,从个体层面解释了为什么要倡导“仁”,更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解释了唯有倡树“仁”,才可营建一个互敬互爱的和谐社会。
《论语·里仁第四》前六篇,文本之中皆不离“仁”,实际上,遍览孔子的言论,似乎也是三句话不离“仁”的。孔子讲“仁”,大概并不像孟子讲“仁者爱人”那般清晰绝对。或许,在老人家心中,“仁”只是一种心中怀揣他人的美好境地。因为内心里先有了这份美好,撬动整个环境,撬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美好。后来王阳明讲“境随心转”大概也有这么一层意思。孟子发挥“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从义理的角度,用因果关系解释了“仁”的“利”,或者说“仁”所带来的的结果。
从“里仁为美”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再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到“志于仁”,再到君子不去仁、不违仁,求仁仁至。孔子没有名言,说到底就是要珍重和呵护内心里那份美好。
末了,孔子讲“观过知仁”,每个人的过失,因人而异。这个因人而异,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因“仁”的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过失。老人家的细腻、不绝对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仁”是潜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这点美好的程度、大小不同,发挥出来,作用在其他人和事物上的结果也会不同。“仁”者并不是不会犯错的完人和乡愿,“仁”者的过失,恰恰反映他内心深处那份美好的程度、大小和分数。
紧接着,孔子讲“朝闻道”,讲“士志于道”,实际上是将个体的“仁”,放大到旨在改造和优化社会的“仁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在讲早上得以闻听和实践仁道,即便是晚上便离开人世,那也是光明的一生。
纵观孔子所讲的“仁”,我们会发现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他并不是主观的搭建一个道德标准,然后让人人对照这个标准苦逼的做人。而是鼓励人找到内心中的那点美好——“仁”,然后想办法呵护它、放大它、发挥它,最后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我们。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讲“仁”,非但不绝对,他老人家甚至不反对兜里揣点儿私货。只是,你要选准自己的进化方向而已。“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不是在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是在强调朝着君子进化和朝着小人退化的差别。所谓“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差不多就得了,在逐利的时候,要记得心底里那点惦念他人的美好,不能完全失去理智,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
后面的“以礼让为国”,以及“不患无位”、“不患莫己知”,都是在强调呵护“仁”的小火苗,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从“吾道一以贯之”起,孔子明白无误的高低弟子与世人,“仁道”的可贵,曾子自以为是的朝“忠恕而已矣”上发挥和理解,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已经是简单问题的复杂化了。孔子自己说的最为明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但君子一定会从理性的当为之心出发,小人大概要从本能的欲为之行出发了。君子与小人之见,也没有完全的界限,只要不失去理性,都还算是个“仁”胚子。
“见贤”与“见不贤”,“事父母”、“不远游”、“无改于父之道”、知“父母之年”,表面上在讲交友事亲,说到底还是心中揣着朋友,装着父母,在这个前提下去行事,定然是没太大错误的。
“古者言之不出”、“以约失之者”、“讷于言”,都是在做进一步的引申,心中揣着言之后的行和信,自然便不至于大言不惭。
其实,孔子自己的“德不孤,必有邻”应该作为《论语·里仁第四》的结语篇。仁者心中有他人,爱他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有了这份“仁”在,有了“仁道”的解决方案在,怎么会没有来亲近仁者的人呢!天下怎么会不繁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