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工制作类”作业的实施建议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有感
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三小学 刘婵
“手工制作类”作业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而言,是众多课后作业类型中一种不错的选择。这类作业能够让学生专注于手工制作的整个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感悟学科知识,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观察力和多种技能。 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自己动手进行手工制作的活动比较有兴趣,他们乐于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自我个性,发挥想象,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课后作业中,我们可以合理设计手工制作类作业,这样能大大激发儿童完成作业的兴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孩子在独立完成一次手工制作类作业时,需要手脑并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许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能够正确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解决制作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坚持做完,这不仅是孩子有毅力的表现,还能使孩子体验到付出后取得的成功的滋味,增强自信心。对于孩子手工制作的作业,不管成品是什么样的,我们都应该给予表扬和肯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手工制作类作业的设计首先应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在设计相关手工制作类作业应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当首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样就能防止设计偏差,保证手工制作类作业的有效性。其次,是适应性,这类作业还要考虑学生的适应性,相关的制作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如果难度过大,超过了此年龄段儿童的动手能力水平,孩子就会在制作过程中困难重重,最终导致作业的兴趣降低,影响作业的完成度。再次,是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促进思维的活跃程度,使学生保持更持久的学习状态。所以,有趣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完成这类活动作业的积极性,让学习的过程充满趣味。 我们在设计此类作业时,要能够吊起孩子们的“胃口”,让他们一看到制作类的作业就想跃跃欲试。有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制作类作业的质量才能有保证。 在实践中,要想真正让手工制作类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不能随意设计,也不能想当然,必须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合理设计,激发起学生的作业兴趣;第二,要鼓励儿童在完成手工类作业后,根据制作方案和活动要求,落实好相关的口头训练任务。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将课堂上学过的重点识记、诵读、口头运用的内容加以巩固,从而牢固掌握;第三,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儿童手工作品的艺术性,我们要用欣赏、赞许的眼光去发现他们作品中的优点,不断鼓励和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第四,要重视开展儿童手工作品的分享活动,因为分享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并且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孩子在完成制作类作业的过程中,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新知,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通过对作业设计和实施的变革,我们能够让作业变得更有趣,更受孩子的欢迎。这样的作业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转变儿童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有效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