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治长第五》通览:考语种种
《论语·公治长第五》凡二十七篇,一千一百四十二字,多数为评价弟子、时人之语,可以说是孔子的评语大全。从教的人,可以从中体会其中的玄妙。
纵观这二十七篇“评语”,大体可以分为几类:
一、直接评价
二十七则评语中,孔子直接评价的人有九个,共七篇。从篇目占比上来看,约占到总篇目的四分之一。
七篇直接评价语中,公治长、南容两位,一个是他老人家的女婿,另一个做了他侄女的女婿,都算是他的“家”里人,评价语很中肯,解释了他为什么将女儿和侄女嫁给这两个人。
人们常说,生在何处、师从哪家、婚嫁何人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三次机会。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公治长,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都是选择贤人作为子女的归宿,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实践派。
孔子直接评价的其它七人之中,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有君子之风。郑大夫子产算是世人中的贤能君子,齐大夫晏平仲是值得人敬仰的人,伯夷、叔齐算是不念旧恶的往圣先贤。对这五个人的评价,都是正面评价。
直接评价的时人之中,孔子给出非正面评价的只有两个:一是臧文仲“何如其知也”?意思是说,大家都认为臧文仲是个知者,但他给大乌龟建造雕梁画栋、山节藻棁的居所,孔子对臧文仲之知存疑;二是微生高之“直”,自家没有醋却不名言,有人来借醋,跑到邻居家借来借给人,孔子对微生高的“直”存疑。
从孔子直接评价的九个人来看,老人家并不喜欢直接评价人。或者是对家里人的知无不言,或者是对圣贤者的赞赏,或者是对世人好评如潮者的存疑,老人家恪守多“扬人善”,少“扬人恶”的原则。
二、连带评价
孔子评价仲弓,算是典型的连带评价。有人在他老人家之前评价“雍也,仁而不佞”,老人家为正视听讲“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类似的连带评价评价还有孟武伯问“子路仁乎”、“求也何如”、“赤也何如”时,老人家各言三位弟子的长处,闭口不谈是不是“仁”。孔子自己讲“吾未见刚者”时,有弟子指出申枨大概可以算作是刚者,孔子直截了当的讲“枨也欲,焉得刚”?
从这些连带评价,可以看出老人家还是很客观的。连带评价通常都在无所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也就是老先生并没有做好要评价某个人的准备,忽然就不得不对某个人做出评价了。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便是随意发挥。我们认真看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评语”,可以说是相当保守的,只谈需要正面回答的部分。特别是对于申枨,孔子的表达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如果说读者能从中读出点否定的味道的话,那也是对认定申枨是“刚者”的人的否定,只是强调申枨有欲望,还算不上“刚者”。却全然没有对申枨这个人进行否定。换句话说,读了这篇与申枨有关的短文,读者并没有对申枨的品性有更多的了解。反倒是对“刚者”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大概恰是孔子考语的高明之处了。
三、间接评语
二十七篇考语之中,还有一些是间接评语。
比如:“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句话没有明确说明是孔子说的,但很显然依看孔子的价值观判断,他老人家是认可子路的这种实干精神的。
再有: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这段描写之中,孔子似乎没有任何表带,但对于漆雕开所讲的“吾斯之未能信”,特别是他的谦虚谨慎态度,孔子的高度肯定全部在“子说”二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四、集体评价
去除开篇评价公治长和南容,中篇一起评价伯夷、叔齐,孔子还进行过一次集体评价:“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是对追随他周游列国的先进弟子的集体评价,没有特别指出具体的名字。
这个集体评价既是对弟子们文采斐然的肯定,也是对自己流离生活状态的慰藉,更是对人生前路的深度思索。
孔子讲“归与!归与!”那是一种无奈和迁就。自己可以不苟且,可以被埋没,这么一大帮斐然成章、文采斐然的弟子呢?
五、自我评价
诸弟子用“十室之邑”篇作为结语,算是用孔子对自己所做的考语对整个《论语·公治长第五》做了一个总结。
天生众人,各有其才。论天赋,论文采,论才情,甚至论忠信,孔子都未必有资格点评众人。唯一让众人望尘莫及的便是好学,孔子的学而不厌,是天下人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