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读书有这样的看法,首先他们觉得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去读书,每天需要考虑、思索的现实事情有很多,只要一有空,就想上网娱乐一下。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读书能够让人获得知识、提高修养、开阔视野、明白事理,就像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如今电子出版大数据时代,可读物浩如烟海,出版物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因此,读书方式和阅读方法也就更显得重要。同时,生活快节奏,竞争日趋激烈,也要求人们不断地充实知识,增强能力。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在交友的过程中是否有这样的感受:身边既有泛泛而交的普通朋友,也有推心置腹的知己朋友,然而能叫得上朋友的,必然会促进我们成长。读书也是一样,有些书在读的过程要重“量”,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或者知道简单的内容,关心故事情节,能够开拓自身的知识面和眼界,提高自己的意境;有些书在读的过程要重“质”,则是郑重其事,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或书中的观点,需要仔细揣摩,才能体会,走马观花并不能达成读书的效果和意义,有些作品则需要把内容读透,掌握要点,旁征博引,形成不可动摇的观点。反之,对于必须精心研习的东西,要是重“量”,囫囵吞枣,读后只能有浮光掠影的印象。对于可以泛读的东西,要是重“质”,会浪费很多的时间,能够吸纳精华的内容很少。
因此,有些书要涉猎,有些书要专精,也就是要分清缓急轻重,要知道哪些书需要重“质”,可以适当写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记录引起共鸣的部分;还要知道哪些书需要重“量”,甚至放在书架不必动,等到用得着的时候才去查考的。我认为,如果能把“质”和“量”巧妙的结合,结合的好,就是读书的艺术。
作者 采气分公司 刘宇飞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