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三:锅里有饭,要是凉了就热着吃上。我们去捡土豆了……”这样的留言在我小时回到家时总能第一眼看见。
干净整洁的家里,空无一人。那是母亲留下的字条。字迹很大,略显潦草,仿佛能看见母亲左胳膊里夹着几个袋子,一边招呼着大姐二姐沿着哪条路线先走,她随后就来,一边紧靠在宽宽的锅灶前,半弯着腰,着急地写着留给我的话。
按照母亲的嘱咐,我把刚从外面捡回来的黄豆倒在院子里,接着把火填上热饭,等妹妹回来一起吃完挑豆子。
晚上十点多钟了,妹妹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可仍依偎在我的腿上要等母亲回来。是啊,母亲天天从早到晚、家里家外的忙,很少会有空闲和孩子们亲热。可是每当她很晚遛完土豆、苞米回来时,看见小妹强睁着困得不行的眼睛在等她,她总会眼睛一红,急忙卸下肩上四五个结在一起的袋子,顾不得身上的土和泥,蹲下身子,一把搂过妹妹抱起来轻拍着哄她入睡。我和姐姐们强撑着力气把捡回来的土豆、玉米、胡萝卜、青萝卜……规整齐,帮着把睡着在妈妈怀里的妹妹抱到床上后,再各自洗洗睡了。
不知睡到什么时候,睁开眼睛,看见的仍是母亲在灯光下给我们纳鞋底,一层红纸裹住灯泡是为了让灯光暗些不影响我们睡觉。厚厚的鞋底,一层纸一层布用自家做的浆糊粘牢,结实的麻线穿过针头,黯然的灯光让母亲更要下一番努力。为了让鞋子耐穿、保暖,母亲粘制的鞋底很厚,缝制的针脚很密,一针挨着一针……让我对“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等诗句深有体会。我轻轻地说了一声,“妈,你早些睡吧”接着翻身睡去。
睡到天大亮时,那些最简单最普遍的食材已被母亲用巧手制成了香气扑鼻的美味了!
这种场景到现在,我都历历在目并能清晰地回忆起每一个细节。
七十年代,中国不富裕,企业不富裕,家庭也不富裕,米面粮油只有很少的供应。
父亲在外上班,是家里的主劳力,一天三顿饭都要以他吃饱、吃好为主,每月供应的细粮基本只能保证父亲一人的。孩子多,一年到头见不着油腥。
母亲可怜孩子,只能凭借力气找到能够解决孩子对食物的那种最原始的“欲望和满足”。为此,母亲常常领着我们姐几个利用午饭和晚饭后的时间到公家收完的地里去捡一些没收起的土豆,苞米,黄豆,萝卜等。一则填补食物供应的量的不足,二则给孩子简单的吃食添些新的花样。
捡回来的土豆,苞米、地瓜挑出大小匀称的后,母亲就在院子里挖个坑,架几根木头,引上火后,把它们放上去烤,过一会儿,滋啦滋啦燃着的木头声夹杂着香气扑鼻的烤制品的味道着实把我们姐几个撩拨的心花怒放,企盼着快一点烤熟,早一分钟吃到口里……
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姐姐们常说,那时遛地简直是遛金子,因为食物紧缺,公家也是把那地儿一遍一遍遛的极其干净,她们往往走了几十里路才会捡到几个土豆,几个苞米。有一次为了一个土豆该谁捡竟和也去遛地的邻家孩子大打出手。可为了不颗粒无归,就会一直沿着土地走下去,那时没有手表,不知道走出多远,走出多长时间了,直到突然走害怕了,走的累得不行了,才想起转身往回走。就此我也明白了为啥那时姐姐和妈妈总是那么晚回来,妈妈临走前为啥会和我交代那么多事情。
含辛茹苦数十年,一眼望去换青天!
如今,国富了,民富了,我家富了!有时会没有办法的“浪费”粮食!每每这个时候。母亲都会生气地说,那是折损福报。
是啊!回想当年,母亲为了让孩子吃饱从自己牙缝里省,不知走多少里路去遛地儿,有时几个小时转一圈,捡回的食物屈指可数。母亲真的是被当时的缺衣少食惊吓到了!被孩子们小小年纪要跟着她为了一日三餐奔波劳困而感到不安!我们深深懂得母亲的心,知道她对食物心存敬意!绝不能浪费,要珍惜!
作者 天然气分公司保卫大队防范队 杨惠珍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