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2022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落地,我跟随着学校和经开区教体局培训的脚步,开启了研读新课标之路。从校级培训,到区级培训,再到市级培训,每一次都点亮心中的灯,对课标的理解也步步深入。 今天上午深入倾听了杭州师范大学沈宣城教授的课程,顿时感觉豁然开朗,对于新课标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标指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专家的解读,站位更高,明确了国家要培养什么人的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明确这一宏观方向,明确自己要把握时代脉搏,将当下热点和国家育人方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语文学习,不再是拿着一本书教,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大局,引领学生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放在一起,增强大局意识,时刻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去开启学生的心灵。 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标,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是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这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化的培育工程。如何教?教什么?课程标准都给予明确的答案。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也就是说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大厦,这就需要我们增强语言实践意识,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真实的语言环境需要教师用心创设,基于教材,基于学情,基于校情,多动脑筋,增强课程整合意识,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加强互联网下资讯整合,同时要增强课程目标意识,增强评价量表设计意识,让学习目标清清楚楚,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脚手架,以评价促目标达成。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去激励学生,发现最美的自己。 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升宏观意识,更新课程理念,增强系统性的学习观,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