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分一分(一)”发展学生“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十一个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史宁中教授认为符号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数学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培养数学符号意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抽象、概括、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的过程。符号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的有序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唤醒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以生活经验为载体,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符号意识,将生活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实现问题与符号的互动,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抽象与表达的发展。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分苹果”问题情境,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分数的单位是比1小的量”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分数的数学表达形式,让分数特征逐步明了。
接下来,“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呢?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表示。经历从实物到图形再到符号的过程,突显学生符号意识发展的完整性。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先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尝试用语言文字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再通过图形表征认识分数,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快速、准确。
(二)操作体验
教学中要注重体验,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构“符号意识”的知识体系,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符号意识,加强数学符号的表征能力。
本节课我们设置了折一折,涂一涂正方形的1/2,男女生分工涂一涂下面图形的1/2,折一折,涂一涂,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呢?请你再想出一个分数,并画图表示它的意思,让学生依次借助操作活动,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经历了分数的建构过程,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应用强化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知识。教学中要不断强化“符号意识”,引导学生运用符号进行运算、推理、思考和交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重视数学符号的应用性。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的作业设计成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学生在找生活中的分数时,既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又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分数,顺势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在本节课中,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分数的认识是发展学生分数符号意识的关键,致力于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结合“分苹果”的具体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操作体验等手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含义;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表象后,采用多种方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逐步形成对分数概念的正确认识,经历分数模型的建构过程,发展学生分数的符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