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不同,评价方式不同 ——崔允漷教授《新课程标准倡导怎样的学习评价》观后所思(一) 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小学 申雅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么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 ——爱因斯坦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6月29日,崔允漷教授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星期三论坛”中做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怎样的学习评价》讲座中。 一开始,崔教授便提出了当前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打分=育人吗? 2.总分=合理吗? 3.双向细目表在测什么? 4.小组评价在评价小组吗? 5.统一考试=公平吗? 结合崔教授对于每个问题的详细讲解,回顾自己的教学,发现这些评价中的“大坑”,或多或少我都踩过。 《新课程标准》的语文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虽然会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但最后,评价学生的方式大多还会归结于终结性评价——期末测试。诚然,纸笔测试能让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也容易让我们陷入以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误区中。 那么这种刻板的评价方式真的能达到育人的效果吗?就像要求一条鱼学会爬树,一只狗学会飞行,没有学会就粗暴的判定他们零分,遮掩非但没有让他们学会一些本领,反而压制了他们本身的优势。所以,对于“鱼”,就要有“鱼”的评价方式;对于不同的“鱼”,也要有不同的评价方式。 在我们班有一对双胞胎,是不折不扣的“学困生”。经过预习、上课、练习等一系列的学习之后,课后的生字依然无法认全。就算是利用课后的时间给他们进行单独的辅导,也收效甚微。 进入二年级之后,我发现这两个孩子在学习方面更认真了一些。检查预习作业的时候发现,他们比起一年级有了很大的进步,可就算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依然是差强人意。同时,在课后生字的练习上,虽然他们能够借助课本写得全对,一旦抛开课本进行听写,正确率也还是照样大打折扣。你看,这两个孩子并非是不努力,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想要获得和其他孩子同等的能力或者知识,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吧。 但是,就是这样的两个在各科成绩上都没有建树的学生,在叶贴画社团中却大放异彩。每当我去到他们社团所在班级的时候,社团老师都会向我表扬他们。我记得第一次去叶贴画社团的时候,我一脸惊讶的问社团老师:“真的吗,你确定是他们吗?”社团老师非常肯定的告诉我:“是的。”并且拿出他们的作品让我看。看着他们简单却又美丽的作品,就像看到了他们不善表达的内心,看到了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真和努力。也正是他们的作品,打破了我无意识中为他们二人建立的刻板印象。 最后,在学期末,他们甚至一人获得了一张奖状。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看着他们从我手中接过奖状时的笑容,我不由得也笑了。 你看,虽然这两个孩子在语文、数学等科目的学习中不是天才,但是,在用树叶作画方面却拥有着天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如果我们想要发现他们身上的天才之处,那就不能只有学习这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而是要细细观察,多多尝试,从而发现并开发出属于不同孩子的不同天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