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铁杵磨成针”和大诗人李白有关。大诗人李白幼年时,有一天觉得读书枯燥无味.便丢下书,逃学出去玩。由“铁杵磨成针”想到的
当他闲游闲逛时,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十分专注。
李白问:“请问你在干吗?”老妇人回答:“磨针。”李白觉得不可思议,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那得花多长时间呀!”这时,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
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李白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于是他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心中产生很多疑问,于是上网百度,找到了它的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读来似乎真的确有其事。我心中的疑问却并没有消除。首先是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李白恰巧那天逃学,恰巧遇到老婆婆。逃学是偶然发生的,随机的,并没有办法提前预料,可见这次相遇真的只是巧合。老人磨铁棒并不是那天开始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李白闲逛至此,距离应该并不是太远,怎么以前没有遇到?磨铁棒即使在信息不发达的唐代也应该是一桩奇闻,距离并不太远的李白竟闻所未闻,是不是有些奇怪?这个相遇的巧合有疑问。
其次是原因。“老媪”年纪偏大,按说应该在家含饴弄孙,或编织纺织,侍弄饭食,怎么在此磨针?是家里缺针用么?想来应该不是,那么粗的一根铁棒等到磨成针怕是“老媪”更老了,或许都拿不动针了;家里也不应该是急等针用,否则老人也不会用铁棒去磨。难道老人闲来无事,用
磨铁棒来修身养性?这方式、这爱好是不是有点儿特别?
细细思量,这老媪或许本是一仙人,见李白不用心读书特意到此点化?“行成于思毁于随”,有疑当然要一追到底。我再次上网找度娘,竟发现“铁杵成针”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李能成是绍兴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研二处处长,主要从事绍兴地方志的研究工作。他认为,“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地点不在眉山,而在会稽郡山阴法华山,也就是现在绍兴秦望山一带。故事的主角也不是李白,而是当时法华寺的一位法号叫昙翼的高僧。
昙翼是东晋时期余杭人,公元417年时,与另一位和尚昙学一起来到绍兴,隐居在绍兴秦望山西北峰,在当时太守等人的帮助下,建起法华寺,法华寺所在的山,被称为法华山,为越中名山。昙翼在山上修炼30多年,成为当时名动一时的得道高僧。李能成介绍,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载,昙翼刚到法华山时,常常在山上诵经,却久无所得。有一次下山时,碰到一名老妇在石上磨铁棒,说是打算将其磨成绣花针。昙翼由此感悟,于是继续回到法华山上修习,终成一代高僧。
李能成介绍,《绍兴府志》是明代史学家张元忭所著,张元忭老家绍兴,该书应是他回乡时所著,鉴于其名望,应是比较可信的。
而关于昙翼的介绍,在梁高僧慧皎的《高僧传》中有记载。而法华寺后来由于梁武帝时赐袈裟之事,改名为天翼寺。1998年,李能成在秦望山后看到天翼寺的残墙还在。
若《绍兴府志》所说属实,则‘铁杵磨成针’典故出自在绍兴修炼的东晋时期僧人昙翼,比‘李白说’要早两三百年。
继续查,我又看到“铁杵成针”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的说法:“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这番查阅,虽然老媪身份依然成谜,我却意外收获了不少知识。看来,对“铁棒磨成针”的典故感兴趣的不止我一人,还有很多人在对它进行研究。文学研究重视的是过程,不应该是结果。
如果结果摆在那里,还有什么探究的兴趣和价值?我这“三搜”,没有搜出结果,搜出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浓浓的兴趣,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