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下学期的一天,我去小班跟岗学习。午睡起床了,孩子们开始忙着干自己的事情:穿好鞋子,去盥洗,搬椅子回活动室,喝水吃加餐。只见名字叫做明明的小朋友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悄悄提醒他:“明明,快穿鞋子呀。”明明看了看我还是一动不动的坐着。于是我再次提醒他说:“明明,你的鞋子不是在自己的椅子边吗,赶快穿好,要洗手吃点心了。”他听了终于慢慢的开始穿鞋子了,于是我就先去观察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了。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还没穿好鞋子。他还是一动不动的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好像在等待什么。最后,我在他面前蹲了下来,帮他穿好了鞋。他这才搬起自己的小椅子进入活动室。
从班级老师口中我了解到:明明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几个大人围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家长对他过于溺爱,事事包办,使得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长大了,上幼儿园了这些事情是应当自己做的。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再加上年龄小,性格比较内向,所以有事也不愿主动请求帮助。所以只要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一直呆坐着或者哭着找妈妈。
大家都知道,家长过度宠溺孩子向来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陋习。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可以说是受到了家长的百般爱护,什么事都不用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间一长,幼儿对大人的依赖就更深,自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霸道无理、任性自私、傲慢自大。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性格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孩子的生活阅历来源于他们处理自己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来源于生活的实践中。正是幼儿的日常生活阅历的缺失,这样的幼儿就缺少了乐观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无法得到到锻炼。由此可以看出,首先要家长学会放手,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理能力才会有所改善和提高。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部分就明确提出幼儿需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对不同年龄段需达到的能力目标做了划分,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比如3--4岁幼儿在年龄段末期应达到的幼儿自理能力的目标有: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指导家长学习《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自理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的影响。像明明家长这样的家长的教育观念里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不必急于让孩子自己动手,等他长大了,自然而然就独立了。等他长大了就能自己穿衣服鞋袜、自己吃饭了,更何况幼儿这么小,即使教也很难学会,等到幼儿长大了,就容易学也学得快。但殊不知,一旦依赖性养成,那么想要完全剔除就非常困难了。不是说他们缺乏生活技能,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依赖别人,失去了自己做的意愿,即使有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
因此,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慢慢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习惯应尽量与在园时保持一致,不要凡事包办代劳,看到孩子有进步时要多鼓励,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师也可以将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日常做法分享给家长。通过一步步分析与沟通,将一些可在家开展的相关游戏、绘本资源推荐给家长,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的训练就会产生效果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坚持的过程。孩子虽小,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给他们自我服务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老师、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耐心辅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有可能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