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学中学会教育与自我教育
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魏薇
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着重强调的一项内容,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给你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教育,自我又应该做到哪些自我教育,这是一生中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书中曾这样说道: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名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一个人正当从这里开始认识自己,开始自我教育。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即从7岁到11岁,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再教育的问题。
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学生对年长者的劝告比较容易接受,他能很感兴趣地去做一些有益的、必要的事,他开始进行自我观察,区别和评价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譬如,教师向孩子们建议:早晨要早起,不迟于6点钟,夏季在5点钟起床,做一套早操,在早晨这个时间用两小时读书,再参加一点体力劳动,孩子们到学校来的时候,让他们讲一讲,谁做到了哪些要求:有的人能够“强制自己”,有的人则没有做到。渐渐地,孩子们开始认识到,战胜自身的弱点(懒惰、散漫等)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原来自身也可以这么优秀。
对于老师而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开始自我教育是一种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因为在教育过程中了解到了原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自身也进行了一种教育。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点进行因材施教,也可以在学生身上汲取更多的力量,有些方面你所不具备的某些优点,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学生身上进行学习的。书中还曾这样说老师“我们认为,只有教学是在集体和个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条件下,才可能有完满的智育。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在智育上的飞跃和新的质变阶段,在我们看来,不仅在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定的过渡,而且在于少年在智力生活中的自我确立:在正确的教育下,少年会感到一种把自己的智力财富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吸取智力财富的精神上的需要。上课、在课堂上获得的科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脑力劳动的素养- 这一切在智育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只是多方面的智力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个集体中,应当经常感到有一种勤学好问,向往科学,钻研有趣的、引人入胜的问题和书籍的志向的脉搏在跳动。
而集体的这种智力生活的源泉、指路明灯和第一个推动者仍然是教师。智力生活的存在这一事物本身,就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思想、兴趣和博学的程度。在学龄初期,教师对儿童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所起到的引领作用是多么强大,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多么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