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学中如何抓“食材”? 21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着重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大力提倡“情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内容上,确立“概率统计”作为小学数学的一项基本学习领域。统计与概率在每学期涉及到的内容很少。而且讲新课的时候,学生感觉学起来非常简单容易。每当这时候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到特别开心,因为计算量很小,出错的比较少。老师也感觉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容易。但是如果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大量整理一些素材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学生往往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出现的错误简直让我们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上学期期末复习,我们数学组出示了一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两个简单统计表,填写一个复式统计表。 学生喜欢阅读故事的情况统计表 男生喜欢读《屈原故事》的人数统计
接着出示女生喜欢阅读这本书的情况统计表 女生喜欢读《屈原故事》的人数统计
当我出题让学生根据上面两个简单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我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顺序颠倒了,结果我们就发现了很多出错的情况,这些错误是我们当初预设时所没有想到的。真是无心插柳,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审题存在惯性思维的坏习惯。
这道题的错误引发了我对教学的思考,学生的审题错误是一方面。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需要调整一些自己的教学思路呢? 一位专家曾经这样比喻: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们往往更多关注教师讲课的环节设计,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是否师生和谐,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也就是像关注“烹饪大厨”的厨艺一样,做出来的菜是否色香味俱全。上出来的课是否生动活波,学生是否学得兴趣盎然。 现在我们是否该多关注一下上课使用的“食材”。也就是教师要把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哪怕一节课穿插一少部分生活中的情境,也会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拓宽学生视野。这些食材的选取不仅仅要贴近生活,还要具有数学的科学性,体现出学有用的的数学,让数学学有所用。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育真的需要与时俱进,这也给教师的思想革新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每节课都要思考,我如何帮学生与时俱进打开一片新天地,让数学贴近生活,走近真理。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世界。新时代对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当下的新时代教师我们真的有应该好好思考,我们该如何教,如何创新地使用好教材。如何做才能既能抓住数学的本质,又不能体现数学的科学素养,而且还能够把这些知识点贯穿于现实生活情境中,不是生活的趣味。这或许就是我们数学老师接下来要认真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每节课备课时都要想一想,我该用哪些“食材”才能做出这节课的营养大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