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的融合课

2022-07-08 18:16:41 

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的融合课


    据我所知,信息技术融合课在2015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具体从哪一年开始就有了信息技术融合课这事儿,我就真不知道了,印象中确定这件事儿15年之前已经有些年头了。之所以记得这事儿,是因为当年为了完成任务,接受领导的硬性安排我录了一节课上交了,而且还得了市级一等奖。

    当年,我校有好几个名额,因为报名老师不多,没有完成上交分配的任务。交了一两节课,只是为了完成基本任务,不被上级批评、扣学校工作考核积分而已。

当年之所以没有完成既定任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晋升职称时,这个优质课证书不能用,它的存在仅仅是一个证书而已,用事实说话,这项工作就是给学校、教师的繁重的教学工作增添负担!

从去年开始,新政策提出信息技术融合课的优质课证书晋升职称时可以作为优质课证书用。于是,今年再次下达信息技术融合课的时候,很多老师报名参加。

要知道,晋升职称三个硬条件的其中一项就是优质课,而且现在最硬实的优质课证书是课堂达标的优质课。先不说课堂达标活动中,从第一项笔试到优质课证书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时间,时长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个证书的取得与高考过独木桥有一比(有点夸张了)。笔试、学校层面课堂教学筛选、区级筛选、市级选拔……过每一关都要扒层皮,甚至还有不能摆到桌面的意外情况。当然,参加活动有助于老师教学水平提升,这毋容置疑。但过长的时间,层层筛选,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现实是,所有晋级的老师都需要这个硬实的优质课证书。

因为精力有限,再加上部分老师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是不想在课堂达标活动上花费时间,所以,课堂达标优质课证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蹦一蹦也够不着”级别,特别对于老教师来说,获得课堂达标优质课证书的机会微乎其微。所以,放弃是他们的最终选择。

    当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融合优质课证书晋升职称能用时,一哄而上。于是,就出现了从之前“无人问津”到现在“人满为患”情况的发生。此时,分给学校的名额显然不够用!怎么办?择优上报!如何择优上报?据此,学校专门制定了一个信息技术融合课的选拔流程:按照各个备课组教师人数比例分配每个备课组的推荐老师人数,各备课组先组内选拔;然后大教研组再次选拔;最后根据各位教师最后得分情况推荐至区级;再然后区级选拔最优秀优质课向上提交……

    虽然这个过程有点繁琐,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课堂达标的时间短,没有笔试等众多流程(区教研室各个学科还会举行各种比赛,如历年中招考试真题测试、教师在指定时间指定资料内出中招题、多媒体白板的使用、教研员推门听课……)。两个优质课过程繁琐程度相较,融合课占据优势地位。因此,迄今为止,今年我校在融合课的选拔方面,是最头痛的一年。如果目前晋升职称条件无变化,估计今后都会出现如此竞争的场面。

    就像第一年开展课堂达标活动一样,刚开始没更多的老师愿意报名,第一年拿证就容易些。后来,因其他优质课证书在晋升职称时失去了地位,课题达标的优质课证书份量最重,即便课堂达标优质课拿证有困难,迎难而上也是老师们逼不得已必须争取的证书。

    其实,每一年的春季时候,都会下发关于信息技术融合课的相关通知,因为这个优质课对于晋升职称没用处,所以,也就没人关注这个优质课的存在,甚至很少人研究文件内容。

在我知道这个优质课证书晋升职称能用的时候,及时告知了自己的熟人同事(晋升职称三大项唯独缺优质课),让他们早做准备,等市级通知下发的时候,根据文件内容要求尽快录课上传。但他们听说是信息技术融合课,觉得肯定与信息技术相关,觉得自己在教学的新科技掌握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而且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更多使用信息技术,觉得自己没信心,所以就拒绝了。我解释了融合课的意思:两个学科的交差使用,其实在很多老师日常课堂中,早已融合了信息技术手段,只是自己没觉察而已。

因为对优质课多年期盼成了空想,所以,也就基本放弃了为优质课伤脑的想法。但当知道晋升职称能用信息技术融合课的时候,就像长期黑暗中绝望时突然发现强光照进,顿时燃起了斗志。

可急需优质课老师都看到了这一点希望,再次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于是,出现了前面提到情况的发生。

其实,随着晋升职称政策的变化,很多证书也在不断变化中。印象最深的是在CN发表文章的规定,为此,老师们自掏腰包发表文章,而且还得排队才行;如果需要代笔,还得掏代笔费;如果着急使用,办理加急需要加费……那时候,在CN发表文章成为一般老师的痛点。现在,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CN已经成为过去。

CN到优质课,无论是无人问津还是炙手可热,都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政策现状。如想达到自己晋升职称时顺畅无阻,那么就多锻炼自己各项本领,多参加活动,多积攒证书。“无心插柳柳成荫”, 谁都没有“前后眼”,不一定哪个证书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所以,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让自己能处在积极、舒心的环境中工作,是可以达到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做事。目的性太强,事已愿违的情况发生的就多一些。当我们埋头做事,努力做好自己理应做的事情的时候,各种荣誉都自动会找上门来,用不着我们“求爷爷告奶奶”得来。

教学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世上没有绝对的净土。“无人问津”“炙手可热”,身处其中,如何自处,全靠自己。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的融合课 2022-07-08 18:16:41
《博客我来晚了》 2022-06-22 05:23:44
新手遇上班主任 2022-07-08 18:26:57
爱不是纵容 2022-07-08 17:55:35
夏至观夏夜 2022-06-22 07:04:56
呵护学生的创造性 2022-07-08 19:36:46
省博物馆之旅 2022-06-22 07:26:43
临别 2022-06-22 07:20:00
以“经验”为抓手,促进学习的理解 2022-07-08 20:01:11
午唱一支歌 好处多又多 2022-07-08 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