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经历了毕业季的悲欢离合;体会到招教考试的“九死一生”;幸运的成为经开区实验中学的一名教师,也极为荣幸的成为七年级十一班的班主任。
实话说刚接到学校给予的重任时,内心是胆怯的,同时,也跃跃欲试。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信任,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
面对一群思想单纯幼稚的初一新学生,有时会不知应该如何下手,但经过一学期的斗智斗勇,猛然发现,我收获颇多。
一、
看操不如跟操
开学第一个月,我们对新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严抓,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跑操。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们跑操时连最基本的排面都照不齐。起初,我认为是练习不够,因此每次在全校跑完操后,十一班都会被要求再跑一圈,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直到有一次,张校长看见我在训斥学生,并且让学生多跑一圈时,他提出了一句“跟着跑跑啊,看着有什么用?”。我便跟着孩子们跑了一圈。出乎意料的是,这圈大家跑的都很整齐,原来喜欢拉队的“困难户”也都能跟上。这时我才意识到只有言语上的训斥并不能解决问题,学生更多时候需要的是身体力行的带领。在那之后的每天早操,我都会跟着孩子们跑两圈,并时不时给他们加油打气,鼓励激励他们,现在我们班跑操排面整齐,步伐一致,气势如虹。
二、
训斥不如期许
学会身体力行带领孩子前进,但有时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当我看到班里摆放不齐的桌子和脏乱的地面时,我会大声训斥;当我听到学生乱哄哄的扰乱班级秩序时,我会大声训斥;当我被任课老师告知一堆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我会大声训斥。几乎每天走廊上都充斥着我的训斥声,直到我嗓子沙哑时,我才意识到这样做班主任是不行的。
经过与多位老师的讨教,我注意到自身的不足,我一直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没有发现每一位孩子的闪光点。一味的指责学生,会将全班带入到消极负面的情绪当中,甚至会使学生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于是,我开始向班集体传递积极的期望,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班里只要有一点好的转变,我都会抓住时机,表扬称赞一番,建立班集体自信心,调动孩子们行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期望效应”,让学生坚信我们班是优秀的。贴上优秀的标签,学生就会按照好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强调教师要“六个学会”,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当我看见这句话时,羞愧不已,作为一位新进教师,情绪波动有时候会很大,易怒易急,不会等待学生,不知道要宽以待人,并且跟资深教师的交流太少,不会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问题已经知晓,接下来就是修正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练就强大的内心,提高耐心;更需要多看书,多请教,从中学习资深班主任的管理办法和语言艺术,争取将“六个学会”内熟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