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深度备课科学大道第二小学 王宁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是师生为实现高质量课堂学习而进行的全方位准备,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直接决定因素,尤其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如何深度备课成为了大家的困惑。 以“问”为核心词,在“双减”政策背景引入主题,并围绕着备课从七个方面来展开谈起: 一、问单元(问单元设置,问课时地位)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这节课上承三年级的面积和四年级的平行与垂直,下启后面的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老师若不能熟悉知识前后的联系,把握知识结构,没有单元整体视角,就很容易只关注一个“点”的教学,而忽略了“面”,如面积单位中的探究用正方形密铺来度量面积环节,应该放慢脚步,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实践和空间,而不是快速的过渡到面积公式,探究看似耗时费力,是为了后面的学习更省力,而只给学生结论则会对后面的学习埋下障碍。还有平行与垂直,画高都是为了后面学习面积打基础。 二、问课标(问课时的中心、重心、脉络) 课标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安排和要求说的很清楚,要依据课标要求,定位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白究竟什么是学生在本课中该学的,研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来研制本课的学习目标,要理解课堂学习目标的实质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三、问教材(课时模块自我思考)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备好教材,包括教科书以及相关教辅材料,如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等形形色色的图书、视听、电子教材等。无论这些教材是由怎样的权威机构提供,教师对待教材较为科学的态度便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要依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探讨学科课程与教材,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把知识传授与其他育人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 四、是问教参(课时模块专业设置) 《教师教学用书》是值得老师一读再读的,单元的总体阐述说明、编写意图帮助老师理解教材,更好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则是教学中必要的过程和策略,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教参的通读、重读、细读、精读、研读也是老师的必修课。 五、问练习题(教学评价) 教材中每个例题教学板块后面的练习题涵盖了本节课的显性知识,如“做一做”是重在巩固基础知识,是基本练习。每一道练习题都有它的侧重点,后面的思考题则是拓展提升的内容,重在激活思维,拓展认识。所以,发挥练习题的价值,举一反三。 六、深挖教材(三问) 问自己:这节课,我教对了吗?(董老师语),问学生: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教法:我应该怎么做? 七、问生活、问世界、问未来 数学老师责任在肩,我们引领学生达到“三会”,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做教出数学味的教师,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在“双减”背景下,减负伴随提质,对老师提出更大挑战。 想要在“双减”政策下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挖教材,要在每个环节中站的更高,想的更远,吃的更透,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彰显数学学科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