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作业之囧
在不断改革教育浪潮中,“双减”不急不缓的来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成了“双减”最为重要的阵地。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必当以十二分的精神和努力来做好双减工作的践行者。然而,面对延续多年的作业传统观念,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让双减下的作业变得尴尬、窘迫,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困惑难解。
困惑一:作业形式之囧。
新的双减政策提倡作业形式多样化,可分层、创新、综合、弹性等多种形式设计。
课堂学习时间少,基础知识需要作业来巩固。然而现状是学生每天一节课的课堂学习,在学校基本的知识很难有消化练习的时间,基础知识如果不能及时巩固,无法进行拓展性的练习。
每天60分钟作业时间,平均四科作业,每可时间15分钟,很难满足需要动手准备或实践性的操作等较为具有创新或综合性的作业。
一天的学习,学生都比较疲惫,课堂知识同时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这时候作业要求提高或融合,更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进而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做到作业形式既能多样化,短时间内完成,学生还能巩固课堂知识,并且避免给学生造成压力的平衡,是我很困惑的。
困惑二:作业时间之囧。
学校延时服务,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业。现状是一位老师往往带着多个班级的课程,在延时服务期间,很难保证每个班都能做到指导完成。而其他老师又不能进行专业的指导。此外,在学校完成的作业,受条件限制,很多实践性的、查找资料等类型的作业无法完成。这就产生了作业在延时时间无法完成的困惑。
延时服务后放学时间比较晚,学生回到家后吃饭、休息,几乎没有写作业的时间,作业往往完成质量较差,对于做起来较为麻烦或复杂的作业,更难积极的完成。这种意义上讲多样化的作业反而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作业负担。
困惑三:作业评价之囧。
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作业评价随之多样化。对于实践性的、口头性的作业,很难做到一一评价、及时评价、当面评价,这就给作业反馈带来了困难。如果没有作业的反馈,这项作业就是失去了反馈课堂,辅助课堂、改进课堂的意义,便是无效作业。
“双减”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的脚步已经迈开,作为一位小学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困惑、问题,有可能偏颇,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都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迎刃而解。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天把这些困惑梳理出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也希望我们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能用高效课堂、高质量作业,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让每一个孩子和背后的家庭与最美的教育相遇,与最美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