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地铁没有早高峰,干净整洁的座位上零星散落着几位乘客,不是有要事,谁愿离开温暖的被窝,辜负如此美好本属于“回笼觉”的清晨,让人看了更觉困意重重。
那是一处小站,小到几乎没有乘客上下,也正因为如此,新上车的乘客就比较引人注意,尤其是我眼前这两个,蓬乱的头发干枯且缺乏营养,黝黑的皮肤一定没少接受日光浴“洗礼”,皱皱巴巴的口罩比我们丢弃的使用时间还长,破旧的迷彩服上斑斑点点,满是油漆的污渍。我忙把旁边座位上的包抱在怀里,正好给他们腾出了两个座位,欢迎两位农民工兄弟落座。
然而他俩随后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上车后他俩径直走到车厢连接处的扶手位置,靠着墙壁席地而坐,看都没看我身边的位置一眼,这反倒让方才还心存一丝优越感的我感到极度的尴尬,他俩蜷缩着身体小声交流着什么,我在对面感觉脸上火一样燃烧,这两位是辛苦的“泥瓦匠”,我又何尝不是一个类似的“教书匠”呢?
农民工自觉身份卑微,不愿和其他乘客平起平坐,教师难道有什么不同吗?无非他们把油漆从桶里搬运到墙面,而我则是把知识从课本搬运进孩子们的脑海,像极了农夫山泉的广告语,难怪社会上很多人不尊重教师这个职业,因为“书”和“匠”概括了绝大多数人对教师这个职业性质的认识,只是把已有的知识传递给青少年叫匠,只要认真工作,不把知识教错就行,严格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家长经过认真的备课都可以完成这项任务,因此,教师这个行业在社会上不会引起大家真正的尊重。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己坐了不该坐的位置,他俩旁边还有很大位置的富余,正好够容纳下我这肥胖的身躯……
可座位发明之初就是为了人类而设计的,似乎并没有规定职业要求,也就意味着我们三个都还是有资格让平日里低调内敛的臀部和干净整洁的座位来上一次亲密接触的,那么如何让二者心安理得地接触呢?
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曰:“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西汉司马迁亦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上言论皆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叛变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大禹派他的儿子伯启去抵抗。双方大军在甘这个地方打了起来,伯启的部队被打败了。跟在伯启身边的将领们很不服气,要求伯启整顿军队予以还击。伯启摆摆手拒绝抵抗,将领们都觉得奇怪,伯启说:“有扈氏扰乱老百姓的生活,我才奉命来围剿他。我的人并不比他少,我的地盘也并不比他小,我率领的部队是最精良的,却被他打败了,这是有原因的。”伯启顿了顿,又说:“因为我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我没有以身作则带领属下,管教部属的方法也不如他。所以,如果我要让老百姓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我必须纠正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伯启严格要求自己,与兵士一同作息,天还未亮就起来操练,每天粗茶淡饭,生活很简朴。还选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商讨国家大事。过了一年,有扈氏从其他诸侯那里知道了伯启的改变,不但不敢举兵来犯,反而带兵前来归顺了。
“双减”政策下的今天,教师的使命其实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促使学生活出生命意义和价值,对社会尽公民责任”,教师从一个搬运先贤知识给孩子的职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孩子终身负责的事业。一个老师,如果能够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留下深刻印象,让他在人生历程中每一个前进的重要时刻都能想到这位老师,那么这样的老师就是真正意义上“新时代的师者”。教师虽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但其伟大之处在于“育人”,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再由学生转化成新时代社会的财富,这个转化的艺术就是教育的魅力。它需要教师对多种知识实现多层次、创造性开发、转换与复合才能完成。作为一个教师像蜡烛一样整天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就觉得对得起学生了,以牺牲自己作为职业高尚的表达,不如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点燃学生心中内在的精神潜力,或许会更具魅力,因为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
当然,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是不行的,否则连讲台都站不住。但新时期仅仅有专业素养显然也不够,教师要整体发展,对教育有独特的理解和承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少不更事的青少年群体,老师给他们什么,对他一生的发展有不可逆转的重要影响。一个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一生的福分。
作为老师,我们其实也是普通人,也有缺点,有时会冲动,但过后会冷静下来,努力完成一个从“教书匠”到“教师”的转变,这个时间阶段短则三两年,长则五到十年,请你们给这个职业一个探索、碰壁、总结和成长的机会,“不想当工程师的小工不是好的泥瓦匠”,身为一个普通老师,我们也有跨越自己职业格局的美好梦想,我们深知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群未成年学生,而且是未来的家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会努力学习,让未来的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安定和谐,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