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了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翻阅了二十多年未看过的物理书。
教材讲到熔点和凝固点时,有两个曲线图表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自认为对图示前面的概念已经读得很明白了,但是对晶体的变化曲线图却总是无法理解。书上明明说“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为什么变化图却是曲线呢,不应该是直线吗?百思不得其解。这也难怪,上中学时物理都没学好,何况搁置了这几十年忽然再看,知识不成体系,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也正常。但疑问还是要解决啊,否则无法往下学习啊。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带着疑问又多次读了概念,再对照曲线图,这样反复揣摩多次,突然明白,“熔化”的物态变化是从熔点开始的!原来如此!到达熔点之前的过程不能算是“熔化”,所以才有固体吸热过程中温度的上升。
这使我不禁想到语文学习,很多时候,学生也是由于对于概念没有透彻理解,才不能灵活应用。一线老师可能都会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学生是因为读不懂题,才不会做题。比如说:去年七年级下册期末试题第20题“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它们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共同点?各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道题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失分是因为不理解“感情基调”的意思无从下笔。到底这个知识是不是比较偏呢?其实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已经提到了。出现这种失分严重的现象是不是能提醒我们使用教材的问题呢?
最近跟朋友回顾我们自己求学的经历,朋友是六零后,当时上中学的时候身边没有那么多的复习资料参考书,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是反复读课本,把书上的例题和习题反复练习,也考了不错的学校。我们不可否认当时的考试评价与现在确实有很大差异,考察角度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的直接而全面的体现,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当然我们要区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不同,但是我们也必须要了解教材的重要性,把教材使用好。
学物理与学语文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