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郑州龙门实验学校 郭胭瑞
从教学楼到食堂,从食堂到宿舍,从宿舍又到教学楼,这三点一线的路,我在龙门已经走了三年有余。三年1095个日夜,一路跌跌撞撞,许多欢声笑语,如梦一场,仿佛昨天我才刚刚来龙门报道。(PPT 1)
依然记得报道第一天,迎接我的是邱主任。他当时问我一个问题,胭瑞,你是否愿意当班主任?而这次谈话,也正式开启我那千磨万击还坚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生涯。(PPT 2)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迎着全班54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我内心慌得像有只停不下来的陀螺。而为了保持稳重、高冷的人设,我在学生面前时常摆出一副闲人勿扰的表情。就这样,黑着脸进班,笑哈哈出班,我的这种反差被学生评价为“史上变脸最快的班主任”。(PPT 3-4)
初次当班主任,头脑中只有一个想法:他们,是最棒的;而我,也要给他们最好的。于是从班名、班级口号、班徽再到班服、班歌,我把心中对学生最美好的祝福、希望和蓝图通通变现,植入班级建设。(PPT 5-6)然而丰满的理想遇到骨感的现实,总是不堪一击。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行为习惯、思维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对于我发出的各类指令,学生们总能做出南辕北辙的举动。在他们眼中,我不只是老师,更是调解员、审判长、理发师、裁缝师、催眠师、剥削者、作业粉碎机……这一年,我与学生的磨合,不仅充满吼叫与厮杀,连治理手段也简单粗暴到上学迟到,仰卧起坐;作业不写,遣散回家;偷吃零食,人手一份;作业敷衍,撕掉重写。
教学方面,我理想中的课堂是:老师启发并温柔,学生健谈而有序。然而现实的画风是:讨论梦想时,有学生说将来想当一名爸爸;讨论生命时,有学生说要及时行乐;讨论亲情时,有学生说父母只会自我感动,不值一提。这些让我措手不及的答案不仅激起学生看热闹的心态,也让课堂互动趋向无效。
入职第一年,我总在反思,疾风骤雨式班级管理,师生关系会不会剑拔弩张?热火朝天式课堂教学,学生会有什么真正的收获?这些困惑和不安时常让我如坠云雾。
当然,这恍恍惚惚的自我质疑,也孕育出了满满的收获。
首先,是我和学生的关系,从最初的猫和老鼠渐渐转化为亦师亦友。七年级结束时,年级部下发了意愿条,询问教师关于是愿意随班升入八年级,还是倾向于继续留在七年级?当这张意愿条无意间被几个小孩儿瞥见,于是班里开始疯传小道消息:我不再当班主任了。而这个子虚乌有的消息,在班里也引发了一场小动荡:几个学生回家哭鼻子,说不上学了,因为要换班主任;而几个情绪激动的男生则直接跑到办公室堵着前后门,大义凛然地说,“老师,你必须要填写愿意随班升入八年级。不然今天我们不让你出办公室的门。我们在这儿守着你,守一晚上”于是,在学生的监督下,这张表最终被他们全程押运至年级助理的桌子上。这件风波让后知后觉的我意识到,吵归吵,闹归闹,学生在心里是接受我的。
时光如流,转眼间我和峥嵘二班一起走到了九年级。而此时我需要在两个校区两头跑。但由于自己从未碰过电动车,只能现学现骑。每次从长安校区骑车去本部,班里的学生看见之后总会叮嘱几句:“老师,骑车慢点。别着急,记得看红绿灯。”有一次在车棚挪车,笨重的电动车怎么推都推不出来。怕迟到的我已经着急得像只热锅上的蚂蚁。突然,抬头发现文红向我走来。一问才知,我们班坐在窗户边早读的学生看见我挪不动车,但他自己在教室出不来,便求助路过的文红帮我解决难题。这一刻,内心满是感动和温暖。
如果说七年级抓他们习惯,八年级盯他们成绩,那九年级,我只想当他们的家人,不问结果,风雨陪同。中秋节,我会和他们分享月饼;平安夜,我会送他们苹果以保佑他们平安;端午节,我会带他们吃粽子以祝福他们高中。或许,正是因为爱,我从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渐变为只要对学生有好处,谐音梗也可以的唯心主义者。虽然每天有专职老师看晚自习,但我也习惯了每晚全程陪伴。因为,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而这三年的长情陪伴,换来的是学生的真心实意。相识三年,他们连续三年给我制造惊喜,陪我过生日;为了不让我受委屈,他们会回家教育家长、批评家长;考试不理想,他们会自责,自发给我写道歉信;在家纹丝不动的学生,会因为我的一句“不错”而早起给我做鸡蛋灌饼、紫菜包饭。而今年的中秋节,有毕业生冒雨来给我送月饼,陪我团圆。这三年,当他们的班主任,虽然从未感受过光鲜亮丽,但相处的点点滴滴足以温暖我的一生。
教学方面,这三年非常感谢道法学科所有老师的指导与关心。我师父韩会强老师,从不因自己经验丰富而轻视我幼稚的想法,相反会鼓励和支持我坚持自己的独特和原创。而袁万泽老师,会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常规课的经验和复习策略。这些有益指导让我在教学摸索中少走了许多弯路。张奎刚老师,正如他的外号,刚哥一样,给我们组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此外还有细心踏实的马老师,坦率随性的陈昕老师,可爱尽责的若希。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学风格的多种可能性,也领略到道法学科的无穷魅力。
细数这三年上过大大小小无数次公开课,每一次的进步与收获都有团队和学校的支持。我依稀记得韩会强老师陪我改课件改到错过午饭,袁万泽老师帮我捋思路捋到半夜十二点,张奎刚老师全程陪同我去冠军、八中上公开课,邱朴智主任立足历史学科给予我不同的灵感与理念;王鹏鹏主任和余校对我去焦作参加异课异构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当然,在那些无眠无休的夜晚,我也体会过因备不出来课而欲哭无泪的心酸。但我想说,感谢从未放弃过我的你们,感谢这三年经历的一切。
龙门,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位老师追求更好、更强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在这里,我们的努力和尝试不仅是为学生,而且能让自己受益终生;在这里,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生活的必需品。古人云,见微以知荫,见端以知末,当我三年前第一次踏入教学楼,看到打扫卫生的阿姨在静悄悄地读书,我赶紧拍下这幅画面,时至今日我依然坚信这是龙门人真实的写照;今年九月份来学校上网课,门卫师傅开心得像个孩子,拿着自己刚练的字帖让我评价,我一看自愧不如。而师傅谦虚地说道,等我下一幅写得好些,你再拍照。
永远年轻,永远谦虚,永远奋发向上,永远坚守初心。这是我在龙门三年的真切感受,而且我相信这种感受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龙门,是生命力的一种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