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震撼了我
对于每一件国家宝藏来说,都会有欣赏的,有不欣赏的,懂或者不懂,可能眼中不名一文,也可能价值连城。但是作为一名推介者,就需要像博物馆的讲解员,讲出些什么,从而让听者,看者觉得一眼值得,宝藏确实名副其实的。
因此,推介者不仅要清楚宝藏的前世今生,宝藏的独特性是什么,还要能够结合当下的受众心理,演绎人们期待的是什么,从而不自觉地沉浸其间,体悟宝藏的魅力而探究思索,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了。
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乍然间,被震撼,兴趣被吊起来了,还怎么会不恋恋不舍,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了。
这不,新一季的《国家宝藏》重磅突围了,就像《唐宫夜宴》一样不仅火了一支舞蹈,更是让我们尘封千年的文物活了,原来有着难么动人可爱的传说,原来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这样可以点燃的。
新一期的《国家宝藏》震撼了我,我没有想到《千里江山图》可以是一支《只此青绿》的舞蹈,《昭陵六骏》可以是一首歌,聂耳的小提琴可以是聂耳名作的组合……
对于一个不是文物收藏者和爱好者的我,却因为这特有的推介,记住了《千里江山图》真不错,昭陵六骏确实是独特的存在,聂耳曾经用过的小提琴流淌的不仅是音色,还是余音绕梁的故事传说……
不知不觉情动其间,我也忍不住思索,作为一名学科教学者,我们面对的孩子林林总总,有的孩子对某一知识似乎与生俱来的喜爱,有些孩子却似乎找不到感觉是什么,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什么。
《国家宝藏》与其说是在给我们演绎文物是什么,不如说是给我们展示文物背后和相关的事物还有什么,如同内容与形式,不仅在于揭示内容的博大精深,还在于形式的变幻中蓦然让内容鲜活,让我们震撼中看清内容具体都有什么,惊艳了时刻。
同样的,我们授课也常说,与时俱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学会与当下的孩子思维融合,何尝不也是需要进行这样沟通方式上的磨合,需要投其所好,用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手段让孩子们沉浸知识的呈现,一不小心开始探索呢?!
《国家宝藏》一期又一期,召唤着每一个看客,审时度势地把握时代脉搏,出发点你看,你听就够了,始于形式,终于对内容的好奇和探索,民族自信的重建和传播,我们的课堂又如何不也应该这样呢?!
多一种呈现方式的选择,多一些适应孩子接受形式的打磨,天雷勾动地火,当爱和兴趣不知不觉被点燃了,谁又能说课堂学习由此不一日千里,持久而深度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