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建立在生活之上

2021-10-21 23:21:11 

让课堂建立在生活之上

史丽平

今天讲《渡荆门送别》,讲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到月影沉入水中,像是天上飞来的镜子一样又圆又亮,好像没有受到水波的影响,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月夜的静谧。说到海市蜃楼这个幻景的时候,学生们随没有见过,但是却知道海市蜃楼的飘渺梦幻。说到“云生结海楼”的时候,学生们开始争论海市蜃楼是早晨还是傍晚出现的问题,我原以为这个景色就是写黄昏时候的晚霞,突然觉得被学生的问题搞糊涂了,好在我还是回到了黄昏的云霞像海市蜃楼这个主线上来。下课了,有学生依然拿出这个话题,继续讨论,我还听到了光线的折射、反射等等词语。看来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描写的云霞的飘渺,还想研究海市蜃楼的科学意义。对于语文课来说,虽然这个问题有点小跑题,但是还是子啊某个方面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地理课,讲的是“长江”,老师让学生们课本自学之后,在地图上找到长江的支流,长江流经的城市、长江流经的省份、地区、地形等各种地理知识,学生们学习的比较顺利,也有很多学生上台标画,整堂课发言的学生也比较多。但是到后半节课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课堂气氛有点沉闷,部分学生开始低头不语,部分学生目光茫然,已经开始走神了。中间用“抢答神器”救场,但是很快老师也感觉到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相对固定了,已经子啊想办法调动全班学生,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也许就是这节课仅仅是为了找知识点而找知识点,没有把地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地理与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行为紧密相关,如果能够将地理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课堂将会有趣也有意义。比如这节课可以由“三峡水电站”开始引入,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就曾经讨论过建立三峡水电站的问题,为什么到了1994年才正式动工,为什么在这里建水电站等等,用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学习长江的流经的地区、地势的特点,水流水量的特点以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地理知识。

 不要以为这样的情境只是为了导入新课,情境不是给课堂穿华丽的外衣,而是为了课堂更深入,更有意义,也是为了知识的灵活应用。我想学生们围绕三峡水电站解决了相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有意义的,对三峡的地理知识的记忆就可以建立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不再用死记硬背。

目前中考试题趋向于生活化、情景化、项目化,侧重于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从课堂抓起,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计真实情景问题,策划解决问题的方案,让课堂更有效。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征文】“双减”下的自主规划作业的实践和探索 2021-10-20 11:08:13
贪吃蛇 2021-10-20 16:23:43
让课堂建立在生活之上 2021-10-21 23:21:11
身体学习,活力课堂 2021-10-20 21:50:36
联系生活,才能学好数学 2021-10-21 14:41:30
我是一张百元大钞 2021-10-20 09:19:09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 2021-10-20 17:58:37
西流湖公园美如画 2021-10-20 23:51:28
一轮明月揽胸怀(二) 2021-10-20 23:08:21
迷茫于手机中 2021-10-20 2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