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范读走在指导的前面
课改实施以来,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阅读教学中的“读”出现了两种基本倾向:一是多媒体录音闪亮登场,二是多形式学生朗读此起彼伏,而教师的范读在不经意间悄然淡出。
实际上,教师范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例证心理学中“范型启发”的意义,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录音教学更为直接,其正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因为课堂教学是近距离、师生面对面的,教师范读的声音可感,立体感强,而且,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表情体态同样作为一种信息,会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事实上,好的范读能使师生的距离越来越贴近,情感越来越投入。现代媒体中播放的名家朗读录音,虽然吐字准确、清晰、规范,但由于是远距离的,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缺乏了点“人气”,难免在情感共鸣上打些折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最适宜夸张的模仿。而录音朗读跟范读相比,相对单调,少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渲染文章的情感上也就次强些。正如于永正老师说:“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声情并茂,神形兼备,学生就会自然地加以品味和体验,久而久之,教师的范读就会成为“把学生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教师通过范读来启发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文本,除了要遵循不同级段的阅读要求,还要掌握好范读指导切入的时机。
一是要注重在范读前情感氛围的创设,让学生进入文本情景。新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但学生对人物(或事件)背景未必熟知,教师在范读前就需要创设富有感染力情感氛围。从学生专著的神情中,我感到课文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深厚思想,已流进学生的心田。接下来学生投入的自读、踊跃交流学习感悟表明,学生已经产生了对文本的共鸣。
二是要加强对含义深刻句段的范读,以促进学生感悟体验。以语气和凸现字词来增强表现力,促进学生的思维的活跃。再读、琢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透彻。
三是要融合多种形式的范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力。比如排比句式,教师范读后让学生试读,学生单个的句子读得不错,但组合句式诵读的效果始终平铺生硬。教师的多次范读,并让学生评析,学生感受到了句与句之间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接下来的自读中琅琅上口。我还经常使用开头引读或途中伴读,推波助澜;或在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来一段即兴诵读,振奋情绪;有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背诵美文,唤起想象;抑或对同一文段展开不同的朗读,让学生比较揣摩……凡此种种,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只有抓住“读”这根主线,学生内心的情感才会激发,被感染,并将情感真正地融入到文本学习之中。而“让范读走在指导前面”,就是要把开启学生的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使命。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土壤和空气。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范读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读启思,以情换悟,才能丰盈学生的言语生命,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