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智慧地支持幼儿的发展 文/二七一幼郭清清 传统幼儿教师的教育观是: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幼儿只是单纯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知识是教育的唯一内容;教师的职责是最大限度的向幼儿传授知识;幼儿的责任与义务是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幼儿教师认为儿童什么都不懂,是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他们不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经过老师知识的灌输才可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这种错误的儿童观的引导,导致幼儿教师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了填鸭式的教育,使幼儿失去了活动主体的地位,失去了自由自主地探索周围实物的兴趣。 其实,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幼儿才是真正的主体,他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伴关系。教师在活动中起着辅助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儿童观,智慧地支持孩子健康成长呢? 一、提高自身素质,向专业化教师方向发展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规范的职业训练。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其自身的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一定要经过正规的教育训练,获得教育学历并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同时接受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育活动的反思中,在科研活动的研习中使自己不断朝着专业化教师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二者缺其一便不能称之为是教育。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儿童,相信幼儿是一个具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主体,能够自己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并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是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同时幼儿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的师幼尊卑的观念,和幼儿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幼儿友好和平相处。 三、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改变那种认为幼儿学习的实质便是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取,认为幼儿学习的目标便是最大限度的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和经验,并且倾向于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知识性和技能性方面的知识,忽略情感性方面的学习的错误观念。同时家长还要提倡幼儿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变那种认为机械的外部灌输和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便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的错误想法。 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重要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加专业,而家庭教育则比较随意,更具有情感性。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明确责任,强化合作意识,教师和家长建立起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幼儿园要合理地利用社区资源办学,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同时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去,促进家园合作朝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3—6 岁是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幼儿性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智慧地支持幼儿的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