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大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个学期的大单元名称与数量确定好以后,就需要按单元设计专业的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应该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大单元设计的学习方案要把六个问题说清楚。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的时间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此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要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够学会;五是作业与检测,即学生真的学会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通过怎样的反思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其中四个如何做的方面,我想强调几个关键点。
关于单元名称与课时,根据单元的特性,可以用大任务、大项目、大观念或大问题来命名,如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两个大观念,分别是“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每一个大观念可以分成3个观念,相应地形成3个学习单元,这样,该模块就可形成以6个观念命名的6个单元,每个单元再按知识的重要性或地位分配课时。这样,就有效保证了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关于评价任务,对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来说,评价任务是教学设计的难点,因为他们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关注最多的是如何上课,很少关注如何评价。其实,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评价任务就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学习任务,目标指向哪里,评价任务必须跟到哪里。不然,教学就容易出现“开无轨电车”的现象。在教学设计中,将评价任务单列且置于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这叫逆向设计),这是一个关键。评价任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目标,以视其与目标的匹配性;下连学习过程,把评价任务嵌入教学过程,按教、学、评一致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关于学习过程,其实质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经验,需要着重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必须依据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如何达成目标(即学会)的进阶来设计,不是按教师怎么教来呈现教的设计;二是必须嵌入评价任务,以实现教、学、评一致的教学,不能只管教或学的设计;三是必须在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分课时呈现学习方案,使之适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
关于学后反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核心素养是学生自己反思或悟出来的,不是直接“教”出来的,从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到学科核心素养,其关键环节在于介入真实情境与学后反思。因此,学后反思必须是学习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步骤。教师需要思考怎样设计,提供反思支架,引导学生正确地悟与反思,以实现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过渡或升华。以一篇课文为例,学生学了“文”,何以得到“道”?文以载道,道从文来,由文到道,“文”是可以直接教的,“道”就不能像“文”那样教,“道”是学生学了“文”之后自己悟的,语文老师需要在“文”与“道”之间建立反思或悟的通道,搭建支架,提供反思或悟的机会与空间,引导或匡正学生反思或悟出来的“道”。不然,就会出现当下常见的“文道不分”“有文无道”的浅层次语文学习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了语文分数,却没有语文素养。
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