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忘带作业背后的思考 今天是周一,早上八点进班,由于一会儿要举行升旗仪式,早读没法正常进行,我只得提醒同学们先把各科作业提交,节约点儿课间时间。话音刚落,坐在第一排的赵同学不紧不慢地走过来找我:“老师,我作业忘带了,想给我妈打个电话送到门卫室我去拿。”行!拿去!不一会儿他妈妈果然送到了门卫处通知我让孩子去拿。这速度真快,念在他是“初犯”而且还是学习自觉的同学,我不想花费时间了解情况,也可能是特殊情况。我就提醒了他两句并告知他下不为例,看见他怯怯的小眼神后,这事儿就平息了。 关于作业问题,我已经告知学生多次,没带等同于没写,需要重写。课堂满满,课间时间短,他们连去操场的时间都没有,怎么可能坐在老师面前或者班里把作业补完?不可能!而上周出现好几个同学资料没带来,我感受到了家长的“狂轰乱炸”——打电话送资料的。这一部分学生要么是真忘了,要么没写不敢带怕老师批评。试想一下,真正写了的同学怕什么老师呢?我们一般采用的家长送作业的方法也不好,万一家人都在上班呢,影响他们的工作;其次,没有划分清责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忘带作业不是家长的责任,是自己的问题。家长为什么要配合老师的工作,帮助孩子承担他的责任呢?仅仅是怕耽误他们课堂使用吗?他们自己都不担心呢!如果家长来学校救急,就是直接害了孩子,有一次不带作业的行为,就有第二次,除了不带作业,还会故意不带其他的学习用品,因为学生知道,我不带,家长自然会给我送,反正老师就不会说我了。真的是这样吗? 开学初的时候,我让他们自制了一个“小本本”,其实就是备忘录,每天记上作业或者学校的通知等,每完成一项打“√”,这样每天的任务就会一目了然,也减少了忘带作业的机率。这个方法我自己也在实践,每天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当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忘带作业的同学,哪些是“偶尔”、哪些是“经常”。 第一种:这样的同学没必要去惊动家长,我们只需要这个同学找一个担保人(担保忘带作业的同学下午带过来)。就是同桌之间听写默写背书的监督员一样,其实就是这个担保人就是起一个提醒的作用。不过,事前老师要和担保人说好:“如果下午带不来,就要你和他一起重做一份。”不过,要动态跟踪他们,比如以一个阶段来判断孩子忘带的次数会不会减少或者消失,不要逐渐演变成第二类。 第二种:这样的同学最令人头疼。对于屡次不带作业,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的学生,我会严厉批评。也会和家长说,不要来送作业。既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家长也没办法,所以我们得自己想办法。毕竟还是小学阶段,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较大,关于“小本本”的事情要一直坚持记录下去,家长们可以在日常做一个辅助,除了课程表,每天需要带哪些学习物品,列好清单后,督促孩子自己去检查。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对这一部分同学的“小本本评比活动”,免作业、小礼品任你选。通过鼓励的形式,让他们也逐渐树立起信心来。也可以签订协议书,建立奖罚制度等。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于忘带学习用品的学生,没有带课本、课外书、绘图工具等,我需要去哪,怎么和老师表达诉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是锻炼学生自己承担后果。也有的小学生,表达能力差,不敢和老师提出诉求,更缺乏应变能力的学生。不要小看一个忘记带作业的行为,忘性太多了,其实背后折射的都是你的坏习惯。 不管什么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救急和宽容,都无法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对于家长来说,不给孩子送作业也是一种放手和改变教育方式的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