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做“大嗓门”老师 二七区侯寨中心幼儿园 韩春影 “太吵了,都别说话了,听听是谁的小嘴巴?” “谁在卫生间声音这么大?快出来!” “安静!都来站队啦!” “小嘴巴,不说话。” “咳,看老师…别说啦!” 以上场景和对话恐怕每一个新任幼儿园老师都不陌生,记得刚上班的我,对着满屋子“欢腾”的“小神兽”们,经常束手无策。虽然时常提醒自己,慢慢说,轻声细语教育更有效。但刚拉来这个,又跑了那个,看着满屋跑的孩子,不自觉的就会提高音量,使出最后底牌——用大嗓门“召唤”他们。现在回想起来,稚嫩的新任老师阶段,可以自封一个“大嗓门”老师称号给自己了。 面对二三十个孩子们,幼儿园老师在将自己声音慢慢降下来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所以,现在一日常规组织时,我会用这些方法来代替“大嗓门”的呼喊式说教。 热闹“早市”——早餐前 早晨孩子入园后紧接着就是晨间锻炼,孩子们迎着灿烂的太阳,精神头十足,个个生龙活虎。锻炼时抑制不住愉快的心情,像小鸟般叽叽喳喳,不停和身边的小朋友们交流“感情”。这样高亢的情绪会在运动后持续高涨,直到进班早餐。如果直接排队回班,孩子们会一路兴奋到班级里,久久平静不下来。所以在回班前,老师不妨先让小朋友在场地上安静休息一会儿,和小朋友一起来总结一下今日的锻炼情况。表扬坚持运动,认真锻炼的孩子。请小朋友上来分享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和新鲜事儿。或者提醒今日入园较晚,未能按时参加的运动的孩子。时间无需很长,两三分钟即可,孩子们就能在这时间内平复运动后“燥热”的身体状态,一路安静地回到教室。 喧哗“小饭店”——午餐前 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活动,到了午餐时间。孩子们的精力得到了释放,纷纷告诉老师,“肚子好饿”。但饥饿的小天使们可不是每个人都会乖乖等饭哦~排队等饭的餐前活动时间,总有洗手最后两名利用洗手时间在盥洗室聊天。也有一个站在队伍里扭来扭去,和前面的小朋友谈论今天吃什么。像极了街边中午喧闹的小饭店。这时候,大声提醒孩子,会影响孩子的进餐状态哦。我们不妨在餐前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做一做手指游戏,玩一玩语言游戏、带领小朋友唱一唱新学的儿歌。不但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还能利用餐前的过渡时间巩固近日所学的儿歌。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榜样示范作用,推选出今日“小班长”给大家预报天气,讲故事,分享自己的作品等。这时候,教室不再是喧闹的小饭店,而是恬静的小餐厅。 欢乐“游乐场”——区域活动 下午的区域活动时间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在喜欢的区域内和好朋友合作游戏,交谈甚欢。玩嗨的时候,不自觉就会音量爆表。很快,教室就会成为一片“欢声笑语”的游乐场。嘈杂的环境,不利于孩子思考和自主操作,影响游戏目标的达成。为了避免区域活动的混乱,老师要在区域活动前就与小朋友一起共同回顾区域规则,通过情景表演《安静游戏,快乐你我他》,让孩子们认识到区域规则的重要性及安全需知。并能保持安静,用合适的音量交流。在区域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老师更要眼看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引导个别活跃孩子投入游戏中去,实行单独教育提醒。切不可大声喊话,影响其他区域小朋友。其次,利用音乐来组织活动,也是常用的好办法。例如我们班我使用了孩子熟悉的《粉刷匠》的乐段来提醒孩子收玩具,用《催眠曲》来组织孩子静息都有着不错的效果。 不做“大嗓门”老师,不以音量论高低。声音大,且言辞严厉,不仅会“吓”到孩子,还会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多“以静制动”,当孩子们比较“躁动”时,可以在开头时用比正常稍高一点的音量引起孩子注意,随后再慢慢降低,让有着“直觉动作思维”的孩子能有个反应和注意的时间。其次,游戏吸引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办法,例如《泡泡糖,黏哪里》,“泡泡糖,黏哪里?”“黏到肩膀上。”孩子们纷纷跟着口令拍自己的肩膀。随后,再问时可以回答黏到嘴巴上,孩子们会迅速捂紧嘴巴,做安静倾听状。两轮下来,小朋友都能认真专注地跟着老师玩起来。看吧,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勤观察,多思考,减少简单粗暴的说教,不需要老师多大声就能收获一枚枚安静可爱的小天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