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幼儿的无意性破坏,我们应该怎样做? ——读《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有感 郑州市二七区建新幼儿园杏园路园 李晴晴 幼儿独立自主意识开始萌芽。这个阶段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想要主动要求为老师帮忙,如主动地要求扫地、拖地、收拾玩具柜等,因为他们独立自主意识的萌芽,这些“小大人”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帮老师做很多事情,但是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扫地扫得“尘土飞扬”、拖地拖得“五花大脸”、拾玩具拾得“铺天盖地”,等等,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从心理角度分析是一种幼儿独立性的表现,是以自己的方式,但也最容易造成无意性破坏。 在《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中提到,幼儿动作水平的限制,使其还不能控制某些事。所谓“无心的破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动作发展得不成熟,他们的骨骼、肌的神经系统发育都还不完善,所以,动作的力量性、手脑协调性都不好。因此就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手里拿着的东西突然摔碎了,端着的水杯也容易洒出来,这些破坏完全是幼儿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动作造成的。 幼儿喜欢模仿,有时候幼儿看老师的行为不自觉地就想要模仿,而自己的能力却达不到,就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比如美工刀、保温桶、电视机等,什么东西都想动;窗台、桌子、椅子、推拉门等,什么地方都敢上,稍不注意,幼儿就可能闯祸,什么样的破坏都可能产生。 那么,针对幼儿的无意性破坏,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一,减少幼儿破坏的因素。 对无意性破坏的幼儿需要有效地加以控制,减少其破坏行为,尤其是危险物品应摆放到高处。为减少引发幼儿破坏的因素,将易碎、易造成幼儿伤害的物品(如美工区的陶瓷、玻璃制品等)放到幼儿够不到的地方,必要时利用储物高架储藏起来。同时,可以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如对幼儿行为做个记录表,幼儿哪一天没有损坏物品或玩具,就在记录表上贴一个“小笑脸”,每过一段时间就让幼儿自己数一数,看看自己的进步情况,以此来激励幼儿爱护物品和玩具。 第二,善抓“破坏”教育契机。 幼儿每一个无意性破坏行为的发生都可能存在着某种意义,虽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抓住破坏后带来的不好结果进行引导和教育,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碰到一个幼儿一段时间内总是撕书,扔到空中落下来,捡起来再扔向空中,针对这种破坏行为。教师可抓住时机,故意选择幼儿撕坏的图书进行讲故事,精彩之处却少了一页,而这页正是小朋友撕下来丢掉的,借此机会对幼儿开展爱护图书的教育,减少破坏行为。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幼儿对事物和周围环境形成有效的认知,往往就是通过那些不成熟的种种“失误”动作而获得的。一旦教师盲目地禁止和训斥,就会影响幼儿,减少了相应练习的机会,幼儿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因此,教师要提供适合的儿童玩具,也可以是教师自制教具,如用不易摔坏的木制玩具,形状不一,粗细逐步增加,分别教幼儿做单手、双手抓握动作,训练上肢肌肉的力量;用塑料杯、碗盛水,让幼儿捧着慢慢行走,要求水不洒出来给班里的小植物浇水,以训练注意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等,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有效的游戏活动,增加练习机会,让幼儿动作日益成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很好地避免幼儿的无意破坏行为发生。 第三,学会冷静,正确对待。 面对幼儿的破坏行为,首先要学会冷静,不要让情绪干扰判断力,因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当我们以成熟稳定的判断力、良好处理态度来善加利用幼儿的“破坏”,给子适当刺激和引导的时候,对幼儿的动作发展、脑力发育以及日后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老师们应注意的一点是,对于幼儿无意性破坏不要有过于关注的态度,因为教师的再三强调或者斥责,会使幼儿的破坏行为得到负强化,让“破坏”这件事情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可能会觉得可以用搞破坏的方式引起教师的关注。 幼儿的无意性的破坏行为,主要是幼儿动作发展不完善,手眼协调、神经系统等的不成熟造成的,我们不应过分地指责幼儿,而是应该 多给幼儿一些练习的机会 ,有技巧性地对幼儿的平衡性、肌肉动作等进行训练,如提供不易损坏的玩具、工具,设计低强度的运动游戏教学活动、训练奖惩记录表,等等,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