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位思考的秘诀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与大人逛街》,大人们大都觉得带小孩子逛街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孩子会不耐烦,到底是为什么呢?当听了孩子的心声后,原来是孩子看到的全是大人的腿,货架的柱子,很脏很乱。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很可能就会责备孩子,造成亲子关系不融洽。 以上一个小小的案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成人:在与孩子的相处的时候,我们要化身儿童,用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用成人化的角度去要求孩子。 作为幼儿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甚至是一日活动的细微环节,要想打破“知识的诅咒”,顺利地让幼儿获得终身受益的经验,就要求教师了解和熟悉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尊重儿童的差异,树立以儿童为本位的科学正确的儿童观。 一、换位思考,了解儿童的需要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或者困惑的地方。其实,无论学校管理层,还是班主任,抑或是配班老师、保育老师,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幼儿园分班楼层设置合适吗?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吗?做环境创设时,这个作品墙的高度对于孩子来说合适吗?他们能看得到、摸得着吗?课程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吗?幼儿会感兴趣吗?选择的教具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吗?区角材料的摆放方便幼儿的取放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自问,假设自己是孩子,其实就会发现很多自己疑惑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省示范验收的过程中,督导专家提到了“分班楼层”设置的问题,到底哪个年龄段设在什么楼层最合适?也许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觉得无所谓,当升班的时候直接还在原班,这样避免来回搬东西以及班级环境风格的变动,减轻了老师的麻烦。也有人觉得小班、中班设在二楼、三楼较为合适,爬楼梯可以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促进孩子动作协调发展。而专家提到了如果发生火灾、地震时,不同年龄段孩子逃生速度的问题,要把儿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那么,“儿童”就是我们最好的答案。 二、走进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总是想当然的以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等,有时会误解了孩子,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记得在一次区域游戏观摩过程中,在最后的点评分享环节,教师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中的两个小朋友的积木散落在桌面上。教师跟全班幼儿说:“我发现这两个小朋友推倒了玩,又推倒了,半天时间也没有拼搭出作品来。以后我们在益智区玩不能这样,要动脑思考,专心拼搭。”后来,与这位老师交谈,我们不能这样评价孩子,也许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观察到的,不一定是我们想的那样,我们还必须要用耳朵听。这位老师在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后,开始询问孩子,发现:原来,那两位小朋友在玩不倒翁的游戏。看来,有时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才会导致对孩子造成错误的评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走进孩子,会发现孩子之间奇妙的故事;走进孩子,会碰撞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三、放低身架,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幼儿园里,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看似年龄细微的差别,其实孩子的发展水平还是有巨大的差异的。曾经连续带了三年大班,在去年的九月份接到了中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刚开始的几周内,我特别不适应,常常会发出感慨:中班的孩子怎么就听不懂我的话儿呢?一件事情,我常常要交代几遍,孩子才能够听明白。这样,我自己也觉得特别累。在一次折纸《有趣的小鱼》活动中,我事先准备好的折纸流程,在示范完毕后,孩子们纷纷说:“老师我不会”“老师,这个怎么弄”,原来是双三角的折法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我当即改变了教学策略,把双三角简单化。这样,孩子们很快运用新的方法,成功折成了小鱼。后来,我进行了自我反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还没有放下架子,从大班的孩子变身为中班的孩子。我们要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结合,教学活动前要认真备孩子,了解孩子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最单纯美好的孩子,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了解儿童的需要;走进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放低自己的身架,和他们一起来追逐、玩耍、探索、创新,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要一味地去追寻自己需要的而远离孩子们所需要的目标,让我们做回孩子陪孩子度过幸福的童年! 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中心幼儿园 王晓娟
|